诗歌中没有异乡

2012-12-29 00:00:00柯平
文学港 2012年6期


  在宁波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上碰到陈德根,还是那种熟悉的沉默寡言,老实憨厚的样子,与去年这个时候在慈溪认识他时基本一模一样。这与他诗中情感的丰富与语言方面的慧心,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我依稀记得最初读到他的作品,厚厚的一叠打印稿,全部是在刊物上发表过的,其中光《诗刊》一年中就发表了三次时,内心所引起的那种意外和惊讶的感觉。而文本方面的印象是,这确实是一个写得相当成熟的诗人,这几年诗坛主流诗歌一些好的东西,包括技巧、语言、意象、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在他诗中几乎都能找到。尤其在亲情和怀乡题材的发掘方面,至少在我看来,与国内所谓打工诗歌最优秀的代表相比也毫不逊色。比如这次拿出来的新作,一个普通的祭母题材,能通过细节,音色、角度的变换,如同交响乐似地进行反复吟咏,而且每一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确非一般人能够轻易做到。
  一个底层的作者,既缺乏高人指导,也没什么有力人物在背后推。工作之余读书写作,能把国内主流刊物的大门打开,国字头的一年都能发好几次,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像这组诗中《夜晚的献诗》、《日子》、《局外人》等,情感运用方面非常细致,语调也把握得很到位。如《母亲的眼神像那些老玉米》这首诗,如果我是编辑,看到这样的标题,眼睛也会为之一亮,感到很温馨,很有乡土气息,主题上符合现在和谐社会是不用说了,而且艺术方面也相当出色,比喻精彩,语言生动,扣住了玉米的形象,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内涵又比较丰满,而且表达出来的思想能让我们接受。开头第一句就非常棒,使用疑问句式,像暮色里一只排箫突如其来地呜呜吹起。一首诗,同样的一个句子,使用陈述句开头和使用疑问句开头,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后者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给抓住了,能吸引他们耐心地看下去。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人已经写得这么好了,以后怎么办?换而言之,就是如何想办法在现在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写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我现在想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作为作者自己,或许更该花点时间认真考虑一下。因一个人的诗就像身份证一样,个人的主要信息都在里面了。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去年从慈溪回来的车上我就在想,陈德根的诗歌接下去他会怎么写?我猜不出来。这次看了他的新作,保持了以往的水准,题材方面有所拓展,但总的说来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他的诗歌身份证上,写在上面的依旧是打工和异乡这两个醒目的词。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没有异乡和国界的。因此我想,作者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尽快忘掉自己的身份,扎扎实实向前跨出一步。姜白石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这几句话,但愿对他今后的写作能有所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