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乡写作

2012-12-29 00:00:00陈德根
文学港 2012年6期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笔下的江南,以及江南一个叫“梅坞”的地名,不过是一个人的乌托邦。
  作为一个在南方打工的外乡人,我枯燥的工作与简单的生活,严格意义上来说,与写诗毫无关系。可是工作、生活处处不乏诗意,缺少的,恰恰是去发现和升华它们的眼睛,及情怀。我似乎更接近于一名珠宝首饰工匠,我的写作就是想把精美的词语,串连成一根雅致的珍珠项链。
  在慈溪的六年里,我一直租住在五塘新村一幢楼房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楼下是超市,包子铺、小食店和杂货店。凌晨三点开始,整条巷子便逐渐苏醒了过来,先是楼下包子铺老板有些许拖沓的脚步在走廊下响起,接着是他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和老板娘轻声愉快地交谈,紧接着,窗外升腾起一股呛人的煤烟,我总是固执地认为,闭着眼睛的我分明看到了炉膛里蓝莹莹的火光,像极了故乡村庄上空的炊烟。于是,我顺势换了个睡姿,安心地沉沉睡去。
  整栋大楼近三十户人家,包括三楼的邻居,没有人知道我会写诗。窗外的叫卖声、人们高声的交谈声……始终充斥着小巷,即使是凌晨二三点钟,路上仍然会不时响起下夜班或者前去交接班的人们刻意压低的咳嗽声,自行车链子机械的刮擦声,时不时还会有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旋风一般疾驰而过,车载音响的重金属音乐肆无忌惮地灌满了耳鼓。
  这些都没有给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失恋的年轻人的尖叫,小贩千篇一律的叫卖声,有几分慵懒的自行车碾压小路的声音,我都觉得很美好,是生活给予我的调味剂。我之所以乐于提及它们,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最终构成了我笔下的“梅坞”,那些声响,让我感到熨贴,那些熟识或陌生的面孔,让我感到温暖。屋后是一条河,一条路,我偶尔会看着小河发呆,更喜欢看着或步履匆匆,或闲散的人们,无端地猜度他们内心所想。
  从狭义上来说,梅坞属于我蜗居的五塘村,属于我生活多年的浙东,属于江南。在这里,有我淳朴、善良的乡邻;有爱着我和我爱的妹妹……我的诗情在烟雨、小桥、流水之间生发。现实生活中的梅坞,有爱,有恨,有世俗,有烟火味。而虚拟中的梅坞,有高贵的灵魂及诗篇,有纯棉土布以及蓝天放牧的朵朵白云,有经年不曾老去的爱情,有一个人柔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