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没在父母面前撒过谎的,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而已。撒谎真是道德品质问题吗?真的不可饶恕吗?这撒谎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动机呢?又该如何看待呢?
现象一
宽宽(3岁半)和晓东两小孩儿在说着什么,宽宽妈凑了过去。只见宽宽煞有介事地对晓东说:“我爸是警察,昨天他从公安局拿回来一支真枪,我一把拿来就开了一枪,把家里的小狗打死了!”“你说谎!不可能!”妈妈觉得好笑,问宽宽为什么要把没有的事说成有,宽宽做了个鬼脸,跑了。妈妈发现这段时间宽宽老撒谎,净说一些子虚无有的事。
行为解读
宽宽这种行为不能说是撒谎行为,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想像,什么是现实。这是孩子源于对人和事的一种向往、敬慕和幻想。宽宽平时很佩服当警察的爸爸,在宽宽眼里能抓罪犯是了不起的英雄。宽宽也不明白这是不是撒谎,他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向往(对警察职业的向往)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自己用枪打死了狗,自己也是英雄)。所以,这不能断定为撒谎。
如何看待
这种把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混淆,不知说谎为何物的现象是有阶段性的,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会渐渐消失。家长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定为“撒谎”,因此不要大加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
参考做法
遇到孩子撒这样的“弥天大谎”时,我的做法是参与到孩子的“撒谎”游戏中来,顺势利导,和孩子一起通过语言来把想象游戏进行到底。这正好是个挖掘孩子想象力的大好时机呢。因为我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撒谎。(丽丽家长)
现象二
欢欢想要伟伟手中的小飞车玩,可伟伟不肯,欢欢很生气,就一把抢了过来。毕竟伟伟力气大,欢欢没抢到,欢欢很郁闷。过了一会,欢欢说:“我家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很好玩。还有太空小斗士,电动娃娃……”“真的吗?那有没有遥控飞车?”“有的。”“那你明天拿来给我玩,我就给你玩小飞车。”“好。”于是伟伟把自己的宝贝让给欢欢玩。第二天伟伟打电话向欢欢要遥控飞车。欢欢回答说:“没有。”“你昨天不是说了有吗?”“那是骗你的。”“你是个骗子,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两个小家伙就在电话里宣告友谊“破产”了。
行为解读
欢欢渴望得到对方的玩具,就不惜谎称自己有很多玩具,以取悦对方,达到目的。小小年纪就有了不寻常的交际“手腕”。孩子渴望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满足玩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小小的自尊心:你有好玩的,我还有更好玩的呢,看你给不给我玩你的玩具。因为孩子没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对是错,就用这种说谎的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如何看待
家长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需求,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采用礼貌而文明的行为,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所要的东西。教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如何与人协商、合作等沟通技巧。
参考做法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会失去人家对你的信任,失去友谊:“这种做法不好哦,你说过了的话人家当真了,以为你真有这玩具呢,这样让小朋友有受骗的感觉。多不舒服啊!这和抢别人玩具玩没什么两样的。”我还会告诉他具体的沟通技巧:1、称赞对方的玩具多漂亮,多好玩,对方多会玩,让对方高兴。2、礼貌地与对方协商:“你手里的玩具能让我玩一会吗?你帮我看看我是不是会玩?不然你教我?”如果对方同意了,就成功了,如果对方不同意,就再想其他办法。比如,想出一些好点子,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月月家长)
现象三
妈妈发现丽琴(7岁)很会来事儿。比如隔壁阿姨来家中借一样东西,还没等妈妈开口,丽琴就说我家没有,弄得妈妈很尴尬。妈妈想,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啊?带她一起上街买东西,妈妈在和店主讲价钱,丽琴对店主说:“阿姨,我妈下岗了,没工作了,我妈没钱,你要便宜点。”在医院当医师的妈妈差点气晕。
行为解读
经了解得知,妈妈在家也经常有撒谎行为,言语和事实不符。比如人家打电话找妈妈,妈妈要孩子去接,并说:“你就告诉她我不在。”妈妈要出门去跳舞,怕孩子缠着不让去,就骗孩子说:“妈妈今晚要去医院加班。”
如何看待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巨大的。父母爱撒谎,孩子也会很快学会,并且认为撒谎是正常的。丽琴撒谎技术的高超,和父母的言行很有关系。要让孩子不撒谎,首先父母不能教孩子撒谎,也不应该对孩子撒谎,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参考做法
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比如有应酬,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具体该如何措辞,这本是大人自己的事,就算要做,也要避免孩子在场,至少不能让孩子来替你挡箭。因为孩子还小,还不能明辨是非曲直,不懂人情世故和复杂事情。而孩子以为父母可以这样撒谎,我也可以被允许撒谎,另外有一种情况是生活中特定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这时应该向孩子解释清楚自己善意的谎言动机,这样孩子才不会误读。(明明家长)
现象四
乐乐妈对乐乐管教很严,期望也高。妈妈过问他的学习时,撒谎不断。比如问他周末是否布置了作业,乐乐说没有。单元测验考过了,他说没考;考数学考了75分,他说考了90分,在班上是第8名其实是第20多名。妈妈到学校去了解,才知道乐乐谎话连篇。回家后妈妈狠狠把乐乐打了一顿,乐乐哭着说表示以后再也不撒谎了。可过后又故伎重演,没有一点起色。
行为解读
家长对孩子太严格,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只好用撒谎来自保,以躲避父母的打骂。这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身心伤害的自我防御心理,当孩子知道自己表现不佳,会让父母生气时,宁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继续撒谎,以躲避“灾难”。而撒谎多了,可能就固化为一种习惯了,以后不想撒谎都不由自己了,可谓“出口成谎”。
如何看待
这种撒谎是父母逼出来的。改变教育观念才是杜绝孩子撒谎的根源。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设定的期望值要接近孩子眼下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期望和要求太高了,孩子跳起来也够不着“果子”,知道会YDkwrJi69vDLuSnf7gW1y+OdybIWUdUiguea1jfE+f8=让父母失望自然会用撒谎来保护自己。对孩子也不能管理得太严,限制过多,把自己放在司令官或命令者的位置,只能使孩子怕你而躲你,进而撒谎。
参考做法
我孩子也有类似的撒谎行为。当孩子撒谎后,我忍住了没发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反省自己。和孩子谈一次心,问孩子为什么要对我撒谎,孩子说怕我骂,我说我有这么可怕吗?孩子沉默了一会,点了点头。我又说,妈妈喜欢听你说真话,哪怕说出的事实真相是不好的,我保证今后不再骂你。为了让孩子相信我的诚意,我特意写了一份保证书,大意是:只要你说真话,不撒谎,我一定不批评指责,请相信妈妈一回。我的诚意终于换来了孩子的信任,从此以后再也没在我面前撒谎了,亲子之间冲突没有了,关系也越来越好了,事情会有这么好的收效,当然是我自己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兰兰家长)
现象五
吴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一周才回家一次。和女儿英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好在英子听话、乖巧、懂事,让他们省心不少。但吴女士最近发现英子爱撒谎。前几天她说在幼儿园被老师表扬了,因为绘画画得好,给她发了一个奖品,全班只有她一人得奖。吴女士立即表扬了英子。这几天英子又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求写5个字,我写了20个字,妈妈想看,英子说交给老师了。妈妈当时很开心,后来才发现是英子说谎。吴女士实在想不通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行为解读
被父母忽视了的亲子间亲密接触的家庭中,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关爱较少,因而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赏识,为了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就用编造的谎言来取悦父母,以满足被关注、被赏识的需要。比如只要英子一说谎,父母就关注孩子,表扬孩子,于是父母的开心成了她的强化物,强化了说谎行为。
如何看待
其实英子是在暗示父母她需要情感上的关爱,需要亲情的享受,但很多父母读不懂孩子的心理需要。单纯地抓住说谎行为大做文章,并没有探究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是什么。因此,家长要学会从行为中探究原因和动机,找对了、找准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就不存在了。
参考做法
多给孩子关爱,夫妻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是渴望被赏识、被关注的。美国有个故事叫《爸爸我能买你一小时吗?》,可见孩子的亲情需要是多么的渴望。给孩子足够的赏识和赞许,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关爱,孩子就用不着使用谎话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表扬。(小米家长)
结语:
孩子的撒谎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一要看撒谎的年龄,二要看撒谎的性质,不能一见撒谎就一律判定为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上升到思想道德的高度,也不能一见撒谎就暴跳如雷,给孩子一顿教训。首先要学会从撒谎的行为背后探寻动机,找到了行为的动机,再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没有错,这样才能消除根源,同时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的有智慧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