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可用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军团”。这听起来就像电影《阿凡达》的现实版。无独有偶,在美国还有另一个“打造阿凡达”计划,它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人类“永生不朽”的梦想——若是肉身死后,我们的记忆、思想可以在数字化替身身上保留下来,这是不是有点“灵魂不灭”的意思?美国永生人公司正在实施这项计划。
让机器人延续生命?
永生人公司负责人布鲁斯·邓肯说,“打造阿凡达”计划始于2006年,比《阿凡达》电影上映还要早,因此并不是从电影里借鉴的灵感。永生人公司进行这项计划是为了给客户创建一个数字化替身。这个替身复制人脑的记忆,即使肉身消失,记忆仍可以得到永久保存。
布鲁斯还介绍,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很多年,届时会有一个具有人类情感和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替身出现,“他”按照客户的相貌打造,又移入了数字化记忆,可以按照客户性格思考,算是个全方位替身。
试想一下,有一个与你外形一样的替身,“他”复制了你的全部记忆,像你一样思考问题、表达看法,等于是另一个你,即便你不在了,“他”也会长久存在,这是不是听上去有种生命将会延续的感觉?
打造我的“阿凡达”
姑且不论机器人替身的外形,光是能复制记忆这一点就很令人心动了。“打造阿凡达”的具体方法是:上传自己的照片、视频、日记、信件等标有日期、地点、关键字的资料到“记忆档案”上,帮助“数字化阿凡达”建立记忆。同时,还需要完成大量心理学、社会学问题,比如依据多种情景所反映的感受进行评定,如“我喜欢讨好他人”、“我同情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使得替身能更好地反映个人性格。
“目前已经有12000名志愿者建立了‘记忆档案’,并拥有了2.5D数码形式的替身。他们还会时常和替身进行互动式训练,使替身更像自己。目前这个项目是免费的。”布鲁斯说。
复制的记忆相当有限
个人想拥有一个复制记忆的替身需要做这么多工作,“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自身一致呢?
遗憾的是,很多专家对此并不乐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表示,在技术上确实可以复制记忆到数字化替身上,但是无法提供全部的记忆信息。比如潜意识,它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人们无法将它表达出来,甚至当事人都不清楚,可是确实占很大比重。这一部分记忆无法复制,也使替身得到的记忆是残缺不全的。
即便是残缺的记忆其实也不是“复制”到替身身上的。在上海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林龙年看来,永生人公司的计划只是把个人资料汇总,“我们自己也可以收集个人信息,在数据库中分门别类保存起来。这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通过上传资料获得的记忆与人脑的真实记忆,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相提并论”。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记忆复制方法?林龙年认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或许可以直接“复制”记忆到机器人上。从理论上讲,这一技术能100%复制记忆,但现在还无法实现,关键是对脑科学的研究还不够。
“阿凡达”不会像人一样思考
如果说复制记忆的结果虽不完美但尚能一定程度保存自身信息,那么要让数字化替身根据这些记忆信息,像“原型”一样思考就更遥不可及了。布鲁斯乐观地估计,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并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要到2030-2050年才有可能出现。
现阶段的“替身”更像是把“原型”上传的资料通过互动发表出来的机器,还谈不上思考。在林龙年看来,iPhone 4S的语音应用Siri也有类似的能力,当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出答案,不过这个解答的过程与人类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机器人回答问题需要庞大的数据库,遇到任何问题都去数据库中寻找答案。就像之前IBM的‘深蓝’可以击败人类国际象棋大师,正是基于海量计算的概率选择。而人类思考问题不是这样的。人的思维有不确定性,会根据知识、信息扩充而重新判断。”林龙年说。因此,即便“阿凡达”拥有了“我”的全部记忆,也不会像“我”一样思考。
尹文刚还认为,“替身”像“原型”一样思考不现实,“人类很多思维都是与潜意识相连的,有时思维不由自身控制。人在作出有意识反应前,大脑中已产生无意识反应,这个过程机器人做不到。同时,人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只是有限理性,而机器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理智的”。
(摘自2012年2月27日《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