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治理“公费旅游”

2012-12-29 00:00:00刘亮
党员文摘 2012年5期


  古时候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为了解决通行问题,加强各地联系,自秦汉时起,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各地的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承担。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可以免费使用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二是可以免费食宿,三是可以获得当地的一些土特产。
  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日益完善,不仅中央政府设置了招待所“驿”,地方政府也设置了“馆”,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驿馆既为官员因公出差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出差的官员需经过上级批准,携带通行凭证方可获得相应的驿馆接待服务。当然,根据官员的品级不同,饮食、住宿、车马的接待标准也不尽相同。
  宋元时期的驿馆接待制度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
  明朝初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末“给驿泛滥”导致官吏腐败、民怨沸腾的教训,从洪武元年就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明示大小官员“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朱元璋还拿自己的亲属“先正纲纪”,以儆效尤。洪武三十年,驸马欧阳伦擅自动用驿馆的数十辆马车走私茶叶出境,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将欧阳伦赐死。由于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理驿政,明初出现了“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的久违局面。
  然而到了明中叶以后,由于朝政腐败,驿馆泛滥,管理混乱,各地政府不堪重负,虚报冒领盛行,部分地方官员乘机欺上瞒下,横征暴敛搜刮驿银,敲诈勒索支应驿差,贪赃枉法累害于庶民百姓。为了取悦来往官员,很多驿馆还建有楼台亭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以致朝野“清邮传以疏民困”的呼声迭起,迫使明朝政府三次对驿馆管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可惜,再好的规定也有人钻空子,一些高官子弟本来没有资格享受服务,但照样在旅途中作威作福,享受待遇。
  明朝被百姓誉为“海青天”的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有一次,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公子恰巧路过淳安,本想好好享受一番,却被淳安驿丞(管理驿馆的官员)简朴的接待方式激怒,他竟然将驿丞倒吊起来打。海瑞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将胡公子关押起来,并上报胡宗宪:“您曾明确指示不许大操大办地搞接待,现在却有人胆敢冒充您的公子招摇撞骗,我特向您请示如何处理?”闹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然而,像海瑞这样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毕竟太少,驿馆接待制度产生了许多弊端,超范围、超标准接待的情况十分普遍,进而演变成明朝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云贵荐自《今参考》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