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是初中语文教学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自读课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以下四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导读式教学。导读就是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用短、少的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把学生带进自读的内容中去,使学生未读其文已先知其旨。初中语文教材中,对自读课安排了课内自读、课外自读,还有参考阅读。不论哪一种,都可以采用导读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如在自读前教师可先就文章提出一些简要的线索,让学生沿此线索去阅读,去搜索目标,找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可介绍一下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寻找达到目标的道路来进行导读;也可以用简洁的板书或设计简单的纲要信号、图表来给学生助读,让学生抓住阅读的脉络;还可以用激发疑问和推荐作品的方法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加求知欲,以达到促读的目的。
二是点拨式教学。自读课关键在于学生自读。采用点拨式教学对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思考,提高自读课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所谓点拨式,就是抓住文章的关键点、特殊点、知识点,给学生做个提示,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阅读思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概述文章特色,揭示文章动人的艺术魅力;也可以点明知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通过辨析文章中的佳句,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也可以描绘概括文章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努力探讨。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自读课,还不能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自读时(无论是课内自读还是课外自读)需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教师的点拨就像放在学生手里的拐杖。当学生还不能走稳时,要给他一个依靠,但教师的点拨一定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否则很容易把自读课变成讲读课。
三是问题式教学。“学问贵在有疑”,疑能产生求知欲,带着疑问去读书,使读书的过程变为解惑释疑的过程,这就是自读课中的问题式教学的出发点。问题式教学是根据文章需要与可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作为学生自读过程中的引导,使学生的自读过程变成一个个解疑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按文章的顺序依次进行,使问题难易适度、前后有序,在阅读中可以峰回路转,在寻觅中可见柳暗花明,使之以疑促读、读中解疑。
四是发现式教学。发现式是让学生自己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发现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可以用在语文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之后提出问题,然后让大家一起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或结论。这是一种能够同时锻炼学生听、说、读和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在练习学生听力方面,它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平时听教师授课时,学生一般都对教师有一种依赖信服感,很少有人怀疑教师讲得对与错;而听其他同学谈见解则不然,可以有怀疑,可以有不同见解,听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加强听的注意力。同时,它在“说”和“思考”两方面也是个极好的锻炼,要说服别人,自己必须能说、会说,这自然免不了要进行快速的思考;在读的方面,学生也会在发现问题中得到提高。
运用发现式进行自读课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掌握节奏和场面,当学生在自读中不能发现什么问题时,要做适当的指点;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无意义的争执时,要掌握场面,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使教学过程始终沿着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贵州省习水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