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把学生比喻成翱翔蓝天的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是鸟能否搏击长空的整个动力系统,“自主”如身支撑主体,“合作”如翼借助外力,“探究”如头朝向目标。鸟能飞多高,能飞多远,皆在三者的互动成长。故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此,学生培养的关键在于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营造一种学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是我们多年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苦学的局面并没有一下子改变。现实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对此核心目标的培养却显得捉襟见肘。现实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收效甚微,步履维艰。
一
进入“虚拟教室”和“现实课堂”整合的实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出现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内容超乎预想的丰富、有效,形成了数万条生成性学习资源。尤其可贵的是,这些学习成果都是学生在主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取得的。
1.虚拟课堂上的多样的变化反映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深入扎实
我们把学生在虚拟课堂的表现概括如下几方面,即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灌水”到“加油”;从一字“顶”到“万言书”;从短促突击到长线思考;从依赖教师到“另起炉灶”;从自说自话到合作争鸣;从有感而发到史论结合;从反思历史到反思学习;从评价学习到评价教学。
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得更为自信、自尊、开放
他们在虚拟课堂中学生不断释放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的个性,挖掘自己的潜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每个虚拟班级都出现一批学习高手和明星。《英国首创代议制》虚拟班里北京师大附中李依晓同学以长篇连载的方式,以《代议制的那些事》为题,撰写了英国400年政治演变的脉络,字数加起来达两万多字;《春秋战国风云探密》班级里,北京161中的同学在“穿越历史人物”活动中,结合历史故事,揣摩人物心理,撰写了多篇具有历史小说韵味的人物传记……这些同学甚至也拥有自己的一群粉丝。
下面的一组帖子节选,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到学生的相互辩驳与欣赏。
姓名:林汀 昵称:南天庶人
那个孙宜雯,你的几点观点本人看得有些混乱,恕在下冒犯吧…… (彻底扯远了……)
姓名:孙宜雯 昵称:Kamyu
这个我看懂了。写得很有条理,很明白……(崇拜之)而且同意。
姓名:林汀 昵称:南天庶人
多谢夸奖啦~(一脸臭美中)
3.学生在反思学习中表现出机智、情感、理性
北京五中高一李思峤同学在2月7日发帖总结虚拟课堂学习:
我坚持网上学习历史,感到收获很大。一是网上学习有它的自觉性,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二是网络作为课堂学习的又一学习形式,为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再次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三是通过网络学习,又学习了许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
她在3月1日一个虚拟课堂的回帖当中又谈自己参加网络学习的感受。
首先,网络课堂教会我思考。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阅读课本、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为主,而网络课堂教会我要批判地吸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结合问题不断为自己的观点补充更多具有逻辑关系及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以完善我的论述。”
……
这个过程清晰地反映出她学习反思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也自然流露出来。
北京五中高二成棣同学在读帖点评中说:历史中有的不光是刀光剑影与尔虞我诈,历史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读史是为了“述往事,思来者”,从而将人引向幸福。这份精彩的资料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十二月党人,更让人感到他们可贵的先驱精神以及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
这些发自内心的可贵认识不正是历史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吗?
4.学生在历史学习之外表现出的协作、宽容、才情
每个虚拟班级一般都设有版主,他们都是班级学习的骨干,是老师的助手。他们不仅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组织管理中,参与学习设计,保持健康的网络环境等。这些角色让学生获得历史学习以外的体验,也收获意外的成长。
随着虚拟课堂的深入,学生对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北京工大附中主持的《明清时代》班级里,学生版主韩帅对学习活动提出了中肯的要求:希望大家多提出问题,而不仅是下载资料;多讨论问题,而不仅是为获得学分。《春秋战国风云探秘》班级里,北京161中学学生版主及佳郑重推出《大周网络学习公约》。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
实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甚至开始改变着参与实验的部分教师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扬弃。
1.教学方式转变给教师专业生活带来的变化
(1)教师备课过程:从“知识批发”到“教育零售”;
(2)学习指导方式:从“管教”到“管会”;
(3)学习评价策略:从“歼灭战”到“运动战”;
(4) 班级教学管理方式:从“配给制”到“双向选择”;
(5)课程开发实施: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
教师们开始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开始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开始注意抓住时机,及时指导,精心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决定者”、“评判者”转为“帮助者”、“指导者”,从“重结果”变为“重过程”。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程主动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带动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教师跨校合作开发和研讨,已经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专家、教师、学生共同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一种开放、平等、合作的课程文化开始初现端倪。
2.教学方式转变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1)教师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
当前中国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适应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因此新课程无法立即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打破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僵局首先要在教师身上下工夫。
利用网络技术为这种转变开辟了新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首先依赖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学方式。而转变教学方式首先是转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协调机制。它包括教师在虚拟课堂开始前撰写课程纲要和导学方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并进行方法指导。尤其是教师必须依靠对学习内容的深刻把握,提出学生兴趣与课程目标契合的问题,总之“点火”的任务往往落在老师身上。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心理,既包括在线的学生,也包括不在线的学生,尤其要思考学生帖子潜藏的思维,不断开辟学生释放的途径和窗口。甚至可以说,学生在虚拟课堂上的所有出色表现,几乎都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比如在实体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虚拟课堂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北京五中原高二金秋同学在论题总结中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我对俄罗斯历史有了兴趣。在讨论当中,我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加强,使我的历史能力有了提高。以前我对日本抱有很大的偏见,总是看不起他们,通过“明治维新”,我改变了这种偏见,并知道了他们强大的原因。这也让我对祖国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同样正是由于教师注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注重学生的网络道德,才促进学生对灌水行为的抵制,并自发地提出网络学习的纪律要求,甚至制订了完备的网络学习公约。
在实验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传统实体课堂中勤于钻研、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虚拟课堂里风采依旧,虚拟课堂为之锦上添花。而那些平时不善表达的饱学之师,虚拟课堂则提供了发挥优势的平台,弥补了实体课堂的不足。无论在虚拟课堂还是实体课堂,要持续激发学生潜力,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师;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更要靠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2)学生是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
当教师开始正视学生的潜力和能量,当教师认真思索学生讨论的问题,当教师占有教材的信息优势逐渐消解,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开始感到囊中羞涩,力不从心了。
北京五中高二钟成同学是班里公认的“历史专家”,他的帖子往往受到普遍关注,令大家信服。他在《戊戌变法》班级里的一个观点:皇帝软弱,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方面,皇帝性子上的软弱导致了政治思维、逻辑、手腕上的全方位软弱。不久北京五中文科班曾思捷同学发表题目为《当年志如鹤冲天,而今声声慢——记光绪帝》(上、中、下)的长篇文章。这位腼腆的女同学,平时在历史方面也是“默默无闻”,对他的观点提出强烈质疑(发帖节选):我认为,他的手腕确实不够硬,但是,他的性格,绝对一点也不软弱。
通读她的帖子,我不得不承认曾思捷的思维相当敏捷。她说自己从初二就开始收集关于光绪的资料。她在发帖中引用了《清宫二年记》《德宗诗文选》《宫女谈往录》《瀛台泣血记》《清史稿·德宗本纪》等资料,这些资料学生、教师平时很少阅读,甚至有些资料许多学生、教师根本没有听说过。作为教师一时间对两人的争鸣无法作出评判。
学生生成性资源大量出现迫使教师提高对资源的评鉴和选择,逼着教师去查阅资料,逼着教师努力思考,逼着教师去提高自己。
学生对教师的紧逼不仅限于历史学术问题,他们还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例如北京五中高二田添欣同学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讨论区”栏目的小小评价:本栏目老师设的论题十分丰富,涉及改革的起因、经过、结果各个方面。但是我感觉论题的内容相对琐碎,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比较类似或者说有重复,这样发几乎重复的帖子可能会造成论坛上有大量“沉帖”,对于老师同学的阅读造成了很大不便。
就这样,教师开始在学生的“围堵阻截”中“突围”,在突围中寻找自己新的立足点,开辟新的根据地。实验需要教师的创造智慧,现实迫使教师提高学养,迫使教师把对学生的知识优势转变成方法论优势、历史哲学优势,迫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迫使教师提升专业动力。学生成为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
我们也预感到,教师原来的很多东西可能要丧失,可能要放弃,所以我们的心情比较复杂!当然,我们相信,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锁链,我们获得的是自由——专业自由;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依靠占有历史信息、传递历史信息而堆垒起来的那种旧的“师道尊严”,而我们真正获得的可能是与年轻生命一起探究的智慧,一起与学生迈向自由王国的无穷乐趣,是滋润生命的灵动和理想!这段话饱含着我们的理想豪情。理想总是美好的,教师现实角色价值的转换实质是教师 “先拿自己开刀”,在自己的内心完成从“旧我”到“新我”的转变,实现自我扬弃。
作者单位 北京五中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