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土地龟裂,庄稼枯萎。
殷全木拧开水龙头,一股清凉的自来水汩汩冒出,“遇到干旱天,还能喝上自来水,多亏了‘村官’唐正哟!”
原来,南川区庆元乡汇龙村居民因饮水困难,多次向上级反映,均无结果。大学生“村官”唐正得知此事后,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最终采取“筹资筹劳+政府补贴”的方式加以解决。
殷全木指着新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喜笑颜开地说:“别看他年龄小,但完全把村事当家事,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小事拖大”
“要是再拿不到补偿费,就直接堵路拦车!”
“到时气极了,就把退耕还林后栽的树给砍啦!”
…………
2010年12月的一天,三泉镇白庙村三社的12位村民到镇里反映一桩因土地流转纠纷引发的“连环”信访事件,情绪十分激动。
原来几年前,有一个外来老板承包了白庙村三社的159亩地,原本是种蔬菜,结果却退耕还林,改变了土地用途,导致社里近200人没拿到种粮直补款。
村民们集体到镇里表达不满,经过协商,三泉镇政府答应按照市场价格给村民发放补贴。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节外生枝的是,镇里的补贴没有全部直接发到村民手上,而是发给了村里一个较有威望的人,这人和部分村民代表私自扣除了一些开销,共计数千元,使得12户村民没有足额拿到补贴。
于是12户村民不依不饶,再次到镇里上访。
类似这样把“小事拖大”的事情,还有很多。
“村官”代办
“村社干部大多年老力衰,知识结构老化,在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把‘小事拖大’的一个客观因素,现实逼迫我们将眼光盯向大学生‘村官’。”南川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曹清尧分析说。
南川区共有113名大学生“村官”,他们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又常与村民们相处在一起,如何充分利用这支生力军呢?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区信访办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信访代办制——大学生“村官”每周深入农户家中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天。同时,要记好“民情日记”,及时向村里或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意见。
“我们赋予大学生‘村官’四项职能,即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全面宣传政策法规、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和做好合理诉求代办,力求‘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南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夏华说。
为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南川区出台政策,每年开展一次“十佳大学生‘村官’信访代办员”评比表彰活动,并把信访代办的情况作为“村官”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连续两年信访代办考核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公务员转正考核时将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村官”当家
政策一出,113名大学生“村官”撒豆成兵,在化解农村信访事件中大显身手。
“李主任,家里孩子出了点事,你能不能出面帮助解决一下?”2011年6月25日,骑龙乡石岗村大学生“村官”李姜霖接到求助电话。
原来,6月23日中午,村民蒋立权两岁半的小孩发高烧,在乡卫生院打了针后,不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后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后,被确诊为败血症,治疗要花12万元。
对于一个困难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蒋立权夫妇找乡卫生院理论,无人理睬,情急之下,给李姜霖打了求助电话。
李姜霖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找到骑龙乡卫生院院长,经过一番调解,院长承诺帮患者垫付15000元资金,但离所需费用还差得远。
“缺口这么大,怎样办?”蒋立权夫妇急得团团转。
李姜霖出了一个主意,争取大病医疗救助。接着,他向乡政府打了一份报告,为蒋立权的孩子争取到大病医疗救助,最大限度为其减轻经济负担。
在李姜霖的积极协调下,蒋立权很快凑齐了12万元资金,孩子得救了!李姜霖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大事化小
2010年底,三泉镇白庙村大学生“村官”夏诗谋刚刚参加完区里的信访代办知识培训,就遇到12户村民上访。当时,12户村民群情激昂,扬言要到区里上访。
夏诗谋向村民承诺一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部分村民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脸红脖子粗地吼道:“你个毛头小子,说话管用么”,“你要能把补贴款要回来,我们立马撤……”
连续做了五天的工作依然无果,这令夏诗谋十分苦恼。这时,他想起培训时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做群众工作,一定要找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他灵机一动,找到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谭光荣,请他帮忙做工作。
在谭光荣的劝说下,村民们让了步,答应给夏诗谋十天时间。于是,夏诗谋找到当事人和有关部门,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补贴款足额发到12户村民手里,化解了一场群体上访事件。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还真亏夏助理的劝说,不然不晓得要闹到什么时候。”老党员谭光荣感慨地说。
“大学生‘村官’代办制既为信访村民节约了上访成本,又提高了干部的办事效率,还融洽了干群关系。”南川区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谢福林总结说。
南川区自实行大学生“村官”信访代办制以来,已收集上报社情民意952条,代办信访诉求756条,办结率达98%,其中90%以上的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化解。同期相比,全区信访件次下降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