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狱警的“绝活”

2012-12-29 00:00:00陆睿卢长树
当代党员 2012年1期


  在他面前,暴跳如雷的重刑犯会变得服服帖帖;同他谈话,心如死灰的服刑人员能重拾生活希望。
  他,就是全国监狱劳教工作先进个人吴毅。
  
  “皮球”之悟
  
  “有种到一边去,我们‘私了’!”
  一阵暴怒的嘶喊,在渝都监狱三监区响起。
  服刑人员徐峰登,对着一名管教民警挥舞拳头。
  因犯抢劫罪入狱的徐峰登,生得膀大腰圆、脾气暴躁,一直抗拒改造,被人取了个“徐大头”的诨名。
  这天上午,一名民警在口头教育时语调高了点,“徐大头”立即暴跳如雷,谁也劝不住。
  “徐峰登!”一声断喝,时任三监区狱政干事的吴毅疾步走来,“到谈话室去,我们聊聊。”
  脸红筋涨的“徐大头”,跟着吴毅转身离开。
  见这阵势,人们都捏了一把汗:老吴性情温和,能降住“徐大头”?
  老吴倒是信心十足——多年的监狱管教工作,让他练就了一手“绝活”。
  1986年,吴毅被调到渝都监狱工作。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教育服刑人员的方式简单、强硬,常触发对方的抵触心理。
  在渝都监狱工作期间,吴毅遇到监狱管理专家、时任渝都监狱狱侦科科长姚晋新。
  从姚晋新那里,吴毅听到了“皮球”理论:“监狱管教就像拍皮球,拍得越狠,反弹越高。只有凭一颗真诚之心去工作,将道理说到服刑人员心坎上,才能避免反弹!”
  吴毅恍然大悟。此后多年,他以此为信条,摸索出一套帮教新招。
  现在,他要用这套办法帮助“徐大头”。
  
  以理服人
  
  在谈话室里坐定,两人的目光碰撞。
  警官的目光,温和却不失威严,传递出一种亲和的力量。
  几秒钟后,吴毅开口了。
  “管教民警帮助你,你为什么还顶撞他?”
  “少哄我!那种口气叫帮助?”
  “管教的语气可能是高了点,但他劝你好好改造,争取早些出去跟家人团聚,这样做,难道不是为你好?”
  “徐大头”哑口无言。
  “语气的问题,我们以后会注意。”吴毅趁热打铁,“但不管怎么说,你都不能顶撞管教,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徐大头”埋下头,脸上开始发烫。
  “你去给管教道个歉,今天的事就到此为止。”吴毅说,“以后好好改造,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就给我讲!”
  走出谈话室,“徐大头”红着脸,向被顶撞的民警道了歉。
  “老吴真神了!”同事们拍手称快。每次开经验交流会,总有不少人要老吴传授秘诀。
  “哪有什么秘诀?”每到这时,老吴总是两手一摊,“我只是以理服人……”
  “每个服刑人员都怀有抗拒改造的心结。”吴毅说,“要解开心结,就必须改变简单、强硬的教育方式,设身处地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
  这个信念,他已坚持20多年。
  
  水滴石穿
  
  秋天,监狱探视室。
  玻璃墙内,服刑人员张荣华边哭边喊:“我不想见他们!”
  玻璃墙外,他的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声泪俱下。
  此情此景,让旁人唏嘘不已。张荣华被捕时,他妻子已经身怀六甲。想到刑期漫漫,张荣华觉得自己不能照顾妻小,羞愧难当。万念俱灰之下,他执意离婚。妻子不从,他便避而不见。
  为了挽救这个家庭,吴毅决定找张荣华谈一次。
  “他们来看你,说明心里有你,愿意等你。有这样的家人,你更应该好好改造,早点出去报答他们……”
  吴毅寥寥数语,就让张荣华的心软了下来。他一边抹眼泪,一边承诺:“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减刑!”
  此后,张荣华不再对妻儿避而不见,改造热情也逐渐高涨。在他服刑期间,吴毅一直坚持对他进行帮教。
  “改造人是一个漫长过程。”吴毅说,“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水滴石穿。”
  在渝都监狱工作的25年中,吴毅独自或参与帮教了1000余名服刑人员,其中数百人由于表现积极获得减刑、假释或其他奖励。经他帮教的服刑人员出狱后,大多回归了正常生活。
  “徐大头”也是其中之一。第一次谈话后,吴毅就坚持对他进行单独帮教,一帮就是五年。其间,“徐大头”不仅转变了态度,还成为服刑人员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成员。刑满出狱后,这个曾经脾气暴躁的大个子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还娶妻生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去年4月,由于在监狱教育改造领域的杰出表现,吴毅荣获全国监狱劳教工作先进个人。现在,吴毅已经58岁了。在警察生涯的尾巴上,他正忙着办一件大事:将多年摸索出来的秘诀传授给年轻同事,让他们帮助更多服刑人员重获新生。
  (文中服刑人员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