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嘉庆年起,鬼城麻辣鸡就已经是丰都小吃一绝。此后200多年,麻辣鸡香飘巴渝、名满全国。
却不想,进入21世纪之后,鬼城麻辣鸡行业群雄纷争,品质也变得良莠不齐。
此时,一个中途辍学的农家女子,毅然扛起复兴麻辣鸡的大旗……
追梦少女
凉飕飕的秋风,吹过丰都县十直镇开封村的大山沟,刮得范淑英透心凉。
这年,16岁的她遭遇人生第一个大挫折。
“农村女孩家,读那么多书没用!”一天,父亲对小女儿范淑英说,由于穷,他决定不再让她上学。
一听这话,小姑娘的眼泪涌出眼眶。
范淑英的成绩一直挺好。课堂上,她听说了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她本来想好好读书,然后到山外追寻梦想。
可是,她却辍学了。
那以后,她跟着父母在家种地。过了些日子,她忍不住了。
“总不能一辈子呆在大山里种地吧!”她想,“没文化、没本事不要紧,我可以到外面去学!”
于是,范淑英不顾父亲反对,独自一人跑出大山沟。
很快,她就在县城一家服装店找到了工作——向顾客推销服装。
勤劳肯干的她很快得到老板赏识。
18岁那年,经过这位老板牵线搭桥,范淑英与小伙子小孙相识,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在这对小情人心手相牵的那一刻,另一“情缘”也开始向她招手。
相识
小孙经营了一家餐馆。
一天,范淑英到男友餐馆里约会。她闲来无事,随手拿起桌上的菜谱。
一道显赫菜名映入眼帘——“鬼城麻辣鸡”。
“这道菜的名字真好听。”范淑英心弦一震。男友告诉她,这道菜是丰都的传统名菜。
那一刻,范淑英有了一个想法。
不久,她和小孙结了婚。随后,范淑英辞掉服装店的工作,跟丈夫学习制作“鬼城麻辣鸡”。
“女孩子,天天杀生可不是好事!”父母天天这么念叨。
“我有我的梦想!”犟脾气的女儿回答,“我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
她认定的事,就是将孙家的“鬼城麻辣鸡”做成一道招牌菜。
凌晨5点,孙记餐馆。
“鸡肉要爽口,一定要注意火候!”
“鬼城麻辣鸡,汤汁最重要!”
“用料一定要精,手艺一定要高!”
…………
厨房里,丈夫一招一式地指导,妻子有模有样地研习——在此后两年多里,范淑英天天起早贪黑,在灶前苦练,终于掌握了麻辣鸡传统制作工艺。
有了过硬技术,范淑英迈出了追梦的第二步。
1993年,夫妻俩投入全部积蓄,开起了第一家麻辣鸡专卖店——“孙记麻辣鸡”。
研发
凌晨,“孙记麻辣鸡”内堂。
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范淑英继续埋头记账。
“孙记麻辣鸡”开张后,夫妇俩天天都干到这么晚。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店里一个帮手也没请。进货、制作、销售等产供销环节,全部由范淑英担了起来。
然而,“孙记麻辣鸡”面对的挑战还不止这些。
其时,丰都麻辣鸡行业正呈现一派“战国”景象——尽管麻辣鸡店铺众多,味道却大同小异。由于产品个性特色丧失,整个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同行们为了先发制人,竞相压低生产成本,甚至不惜牺牲品质。
渐渐地,麻辣鸡行业深陷泥潭。
作为参与者之一,范淑英感觉到行业危机。“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她分析道,“在统一的麻辣鸡口感下,必须赋予产品鲜明的特色!”
开店之初,她和丈夫就投入了针对麻辣鸡的“特色研究”。
为此,只有初中文化的范淑英开始猛补文化课。她一口气买来《家常菜谱》、《川菜烹调技术》、《烹饪事典》等资料,又跑到县饮食协会向业内高手请教……随后,她和丈夫投入了为期一年的试验。
这是一段伴随着钻心疼痛的日子——为了将口味拿捏得恰到好处,夫妻俩将麻辣鸡当饭吃。猛烈的辣椒油很快就在他们的嘴里催生出一个个血泡。虽然疼,但夫妇俩依然不断将大块鸡肉往嘴里塞。
在一年的试验中,“孙记麻辣鸡”的味道在不断变化,渐渐步入至臻化境。
产品有了特色,强大竞争力也很快凸显。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孙记麻辣鸡”迅速席卷丰都县。
2001年,借着旧县城淹没、新县城搬迁的机会,范淑英挥师新城,在新县城开设第一家分店。
从此,丰都县长江南北,皆有“孙记麻辣鸡”飘香。
“齐飞”
2008年的一天,“孙记麻辣鸡”总店,有人提着摄像机奔走,有人拿着麦克风准备播报,还有一大群人在围观……
这天,中央电视台王牌饮食节目“吃在中国”西进丰都,选择“孙记麻辣鸡”报道。
镜头前,范淑英笑容灿烂。
这期节目播出后,在河南、陕西、北京等地引起强烈反响,众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丰都,一尝“孙记”之鲜香麻辣。
更让范淑英高兴的是,很多外地老板也向她伸出橄榄枝,希望能加盟“孙记”,共同发展。
“我参加过县上组织的创业培训班,知道要干大事业,只靠一家一户还不够。”她说,“要将麻辣鸡打造成丰都名片,就必须走大规模产业化之路!”
她立即展开行动——进驻丰都县冯家坝工业园区,成立麻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
从此,“孙记麻辣鸡”实现了从家庭式作坊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而在范淑英踌躇满志之际,“孙记”也得到了有力的后援——2010年,县有关部门帮助公司获得40万元无息贷款,作为对“孙记麻辣鸡”成功创业的奖励。
一时间,天时、地利、人和俱齐。
范淑英随即发动一场持续攻势,取得了辉煌战果:麻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来,已经发展加盟店80多家,年营业额数百万元,形成了一条集采购、宰杀、调料、销售、送货上门等于一体的庞大产业链,成为国内外市场宠儿。
事业崛起之际,范淑英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她却摇摇头:“我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
2010年,丰都县虎威镇大池村,范淑英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占地50亩的食品禽业繁殖基地,进行标准化土鸡养殖。
这个基地年出栏肉鸡十万只,带动上千户乡亲年均增收11000元。
“我出生在农村,明白农民的苦。”范淑英说,“如今,我要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她在基地里办起免费培训班,请专家向村民传授致富技术。同时,她还为养殖户提供了全天候服务——如果养殖户遇到困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唤来这位身家百万的老板上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