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三峡,红叶似火。
巫山人按照两千年前浪漫主义诗人宋玉的两个脚本《高唐赋》与《神女赋》,正红红火火地上演一出“恋城”大戏。
2011年11月26日,第五届重庆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盛大开幕。开幕当天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重点项目成功签约54.1亿元。一度冷清多年的三峡旅游何来暖冬?巫山县委书记何平一语中的:“这是巫山打造‘中国恋城’带来的聚合效应。”
另辟蹊径寻找“兴奋点”
曾传桂是巫山小三峡旅业集团副总经理。2004年,她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开辟琵琶洲旅游景点,设摊位117个,解决移民就业300余人。难怪有人说她是“只要峡谷里的风从琵琶洲吹过,她伸手都能抓一把”。
就是这位“风都能抓一把”的能人,风光了没两年也“怏”了好一阵子。“没有办法,宜昌强势的旅游发展眼睁睁地抢走了我们大半个饭碗”。
她说的是事实。虽然巫山不乏世界级旅游资源:巫山小三峡、原生态猴群、小小三峡漂流等,远近知名;象征美神和爱神的巫峡“神女峰”,更是世界闻名。
有资源不代表一定就有市场。
自2003年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巫山下游的宜昌开发出了神龙溪,又占了三峡大坝“近水楼台”的优势,“抢”了巫山的市场。来自巫山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与小三峡同质的宜昌神龙溪的游客,已从过去只占三峡游客总量的20%上升到70%,而小三峡则由过去的80%下降到30%。
遭到“冷遇”的巫山旅游,翻身仗该如何打?
“做旅游的文章就是要敢想,要敢于制造兴奋点。”在2007年初的一次巫山县委常委会上,时任县委书记管洪要求巫山旅游要立足创新,“今后的三峡旅游竞争,就是生态文化景点的竞争,谁把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章做好了,谁就能把游客留下来,谁就能扛三峡旅游的领军大旗。”
思路一旦放开,轮廓随之清晰:巫山是红叶的故乡,成片的红叶区有三万多亩,境内有200余种植物在秋冬变成红色。巫山神女峰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加上峡江两岸漫山红透的三峡红叶,不就是巫山制造旅游“兴奋点”最好的资源和载体吗?在把眼光从单纯的自然景观移向文化内涵后,巫山人蓦然发现:神女和红叶这两大爱情元素集合一体,大有文章可做!
以巫山红叶“铺路”,打造“中国恋城”!巫山县委、县政府适时打出了“恋城”牌。
“头脑风暴”找到“金钥匙”
为尽快找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结合点,突出生态特色,使“中国恋城”的整体形象清晰起来,巫山使出最为简便有效的一招——“借脑”。
2009年6月,由市旅游局、市文联、巫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中国恋城”文化研讨会,邀请到18位在重庆颇具知名度的“重量级”嘉宾,围绕“挖掘神女文化,打造‘中国恋城’”这一主题,收集到一大批“金点子”:
——把“中国恋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这项工程包括“中国恋城”景区景观体系、“中国恋城”特色活动体系和“中国恋城”特色商品体系三大板块,突出“看云雨聚散,悟人生起伏,思爱情玄妙”这一文化特色。
——建立巫山神女展览厅。搜集历朝历代关于神女的作品,在墙壁上描绘巫山神女的神态,并裱上历代的诗词曲赋。
——打造形态多样的旅游内容。不仅要有小三峡的观光之旅、神女峰的爱情之旅、小小三峡的漂流之旅,还应该深度打造水上乐园的休闲之旅、大昌古镇的人文之旅、错开峡的徒步之旅、龙骨坡的考古寻根之旅,以及生态型、田园型、休闲型的新农村之旅等等,让恋人们每天都有刺激、每天都有浪漫、每天都有惊叹。
…………
“中国恋城”主题的确定,让巫山人一下子找到了开启生态旅游的“金钥匙”,找到了巫山自然风光和文化民俗的结合点。
“恋城”链出“增长点”
刚下过一场大雪的神女峰下,出现了明媚的冬日阳光,把满山的红叶映照得似彩锦般耀眼。
在神女峰对岸的神女溪口,抱龙镇青石村村民宋青贵早早起了床,与妻子忙着准备农家饭菜。
整个上午,宋青贵都不断接到订农家饭的电话,但他都只得惋惜地推掉了。虽然不久之前,他投资上万元,把农家乐的接待能力提高了1/3,但没想到,还是满足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游客。
“为满足游客的需要,我们在沿岸建起了20多家‘农家乐’,红叶节期间,家家都‘爆满’。”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笑着说。
为了使“中国恋城”旅游主题更具像化,巫山在县城长江库岸上栽植黄栌树8000余株,同时举办各种活动,为“恋城”集聚人气。如今,“神女峰下见证爱情”,“巫山云雨、巫山红叶摄影赛”,“三峡爱情山歌赛”,“神女杯”爱情歌曲创作大赛,爱情诗歌散文大赛已成为“中国恋城”主题之下的品牌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中国恋城”的聚合效应开始发酵:前四届红叶节创旅游直接收益7200万元,综合效益2.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