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教辅读物几乎成了跨界的“麻烦制造者”。是非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面看来,是利益之争;往深里分析,折射了我国出版界、教育界深层次改革的矛盾所在。
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教辅读物几乎成了跨界的“麻烦制造者”。出版部门、教育部门、工商、物价、税收乃至宣传、出版总署等行政管理部门,都纠结于此。是非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面看来,是利益之争;往深里分析,折射了我国出版界、教育界深层次改革的矛盾所在。教辅读物的出版,似乎又担当了某种倒逼机制的角色,成了深化出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教辅出版乱象丛生:难乎为继
2007年,我写过一篇《教辅创新的学理探究》,大体归纳了教辅读物的五种形态:一是寄生性的讲解型教辅;二是依附性的配套型教辅;三是剽窃性的拼凑型教辅;四是侵权性的克隆型教辅;五是原创性的自主开发型教辅。文中指出了教辅“过度开发、过度竞争、过度死亡”的非正常文化现象:“它是创利的品种,但也是惹麻烦、费心思的棘手货;它是各方争夺的宝贝,又是潜规则缠身、权利寻租、地方割据的重点对象。”(《出版广角》2007年第2期)五年过去了,教辅的乱象依然“涛声依旧”。
如今,教辅的乱象又出现了新的形态:好之者“神秘化”教辅,把它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可以“轻松”上北大、清华;恶之者“妖魔化”教辅,认为它破坏了秩序,加重了负担 ,引发了矛盾;纠结的各方出于利益考量,又“蛋糕化”教辅,不约而同共谋瓜而分之。教辅的混乱现象依然“本性难改”: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题海泛滥,真题失真,知识稀解、方法稀松、智慧稀缺的“三稀”痼疾病入膏肓,侵权、盗版、抄袭、跟风的“教辅陷阱”吞噬了不少业内中人。教辅的寻租现象也呈现某种隐性——显性——恶性的发展之势。国有和民营的教辅出版从不对等、不公平竞争演变到畸形变相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出版社利用民营的选题、书稿、发行渠道和市场覆盖能力,民营书商利用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编辑加工能力、质量保证力和书号资源的核心配置力,出现了书商几乎承包出版社的教辅品种,一个出版社为书商加工一百甚至几百种教辅图书这种“来料加工” “外包代工”现象,造成了愈演愈烈的原创双缺失——出版社缺少了教辅选题的原创意识和市场开发能力,民营书商缺少了教辅学理的多元化、创意化的渐进性原创意识,缺少了高度自觉的机制性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发性内生力。
教辅的乱象之根,在于各方都存在逐利动机。出版方更由于国有资产增值和任期目标利润增长的刚性考核,直接导致了片面追求教辅的经济体量和短期效益。从管理学原理和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来剖析,教辅读物的另一种“三个过度”(过度膨胀、过度依赖、过度衰变)和出版的“三慢”“三降”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演变?三慢——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技术进步升级缓慢、人才培养创新的步伐缓慢;三降——出版业的文化增长积累下降、学术思想影响力下降、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时代思想文化进步推动力下降,是出版改革的结构性障碍,这已经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由此看来,教辅的改革关乎整个出版业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最后关头。
教辅出版应综合治理,多层设计
多年来,对教辅读物的治理,从上到下,各级管理部门从未懈怠,发文最多,用力最大,但收效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管理思想、方法的偏颇、浮躁,当是一失。只“管”不“理”,“管”则过度迷信卡、禁、堵、罚,“理”则缺少对教辅读物与出版相生相克的科学理性认识,缺少对教辅双刃剑独特性的科学把握。质言之,缺少高屋建瓴地对教辅改革发展的哲学思考,更缺少实事求是的、符合国情的教辅创新机制的学理建构。
教辅是涵盖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教研、练习、考试的庞大且系统的普及工程,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地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神经元”。对教辅读物的处置,简单不得,马虎不得,也急躁不得。理智的办法,是辩证施治,综合治理,治标固本强根。治理之策,应多层设计。高层出台管理法规,各层配套实施,基层实体单位依法贯彻、守法经营。这里,有两个规律万万忽视不得。第一是教育的科学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正视教辅泛滥的低效、无效、负效现象,摒弃只关注教辅的市场性情、利润商情,无视教育乃立国之本的国情,忽视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学情。第二是出版改革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学术影响力的原动力规律。高层设计方面,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应把教辅的开发像教材一样专项治理,公开招标,资质验证,方案公示,质量监视,市场跟踪,社会监督,个案审理,法规跟进。多层设计的思路应该是保证不同市场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根据业绩、贡献、文化责任的担当,遵纪守法的记录,而不是根据其他因素来配置资源,鼓励各方真诚合作,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质量监控为调控手段。多层设计的原理是科学化、差异化、动态化、机制化。基于教学发展的需要,兼顾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的心理期望目标,遵循科学的认知发展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抵制胡编乱造,追求优质高效。
优质的原创性教辅,应该具备多重对话的品格。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解读教材;与教师对话——挑战性地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与课堂对话——拓展性地开发课堂空间的想象力、辐射力;与学生对话——深刻地启发学生自觉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发展;与考试对话——有备无患地应对各种升学、就业、人生考试。所有教辅的编写过程都应该有基地、有实验、有论证、有数据、有实效,最终才能推广,必须坚决杜绝多年来闭门造车、剪刀加糨糊的“伪教辅”“带菌教辅”。教辅编写者应该首先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减负”“素质教育”“查漏补缺”等提法,编写者都应该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减负”不仅是“减量”,更重要的是心理减压、认知减误、素质减弱、人格减低。素质教育也绝不是课堂上“灌”,课堂外“乱”——乱加码、乱办班、乱补习、乱放羊。201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阐述,提出了“全面素养”的要求。比如语文,除了学科常规的语文素养,还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除了大家习见的“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新增加了“非连续性文体”的阅读能力,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广告、图文、表格、清单、目录、索引、时间表等各种文体,都应该具备认知和解读的能力,因为这已经成为未来公民的重要素养。至于“查漏补缺”之类,除了查知识链条的断点,更要查思维链条的连缀点、学习心理的缺失点,理清知识—能力—智力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认知图式+心理图式+行为方式”的网络联系。简言之,当今教辅的理念、要求、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教辅的编写标准、质量管理也应该跟上,顺应发展,层层把关。这应该是多层设计的题中之意。
教辅改革的哲学思考:弯道超车
社会经济发展学有一个“刘易斯拐点”,说的是人口红利衰变对经济的影响。出版学上也有一个“教辅拐点”,说的是教辅出版变革带来的出版消减现象。规避出版的“教辅拐点”,值得重视。
第二轮改革开放面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大变革。摆脱教辅一枝独秀、离了教辅断了粮的尴尬,实现“弯道超车”,是当前出版界面临的实际课题。弯道自然免不了减速,减速并不等于停止、倒退,减速是为了渡过拐点后的冲刺和超车。通过调整教辅来调整出版的主攻点和着力点,实现出版的质的飞跃,是教辅改革的正面导向和良性发酵。鉴于此,有必要进行一场深入的哲学思辩,不断拷问出版文化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端正发展动机,对发展动力、功能、结构、模式进行全面审视。对出版社原有的选题结构、文化成分、文化秩序、思想智慧蕴含量进行深入反思和全新重组,提出合法性、合理性的哲学依据,自觉树立先进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出版重点选题方阵。对出版多元财富(而不仅仅是钱)的构成——物质财富、人力财富、精神财富、文化财富、思想学术影响力财富,进行吐故纳新的解构和建构,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出版格局,朝着富有全球、全人类精神文明高度的中国出版话语影响力大步迈进。
对教辅出版改革的哲学思考,还应该借鉴管理学的“木桶原理”,提升出版文化品位的管理智慧。如果出版的学术、思想、文化影响力成了短板,甚至短到缺失、短到零,那么,出版的思想文化贡献力也会归零,出版的精神文明高度也会为零。明乎此,对教辅出版改革的深刻意义,认识也就不会怀疑,行动也就不会彷徨,进而对非出版主业的投资冲动与盲动,对出版核心项目、学术文化的短视与漠视,也就会自觉矫正与反拨。达乎此,才可言出版发展的科学和谐、理性增长和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