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按需出版的优势与瓶颈

2012-12-29 00:00:00刘宏
出版广角 2012年8期


  在我国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按需出版,其独有的优势将使多方受益。但是,在当前粗放型的出版管理模式、较高的直接成本、尚无统一的管理平台等诸多瓶颈的制约下,按需出版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尚需时日。
  近年来,按需出版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某位业内人士曾预测:将来会有一种情况愈发常见,即当你在网上订购一本书的时候,在你下单之前它可能还没有被印出来。
  在我国,部分专业出版社也先后开展了按需出版,如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的按需出版一直为业界所称道,气象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等在按需出版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一些出版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由于图书品种规模逐步扩大、数字出版布局的紧迫要求,也已经开展按需出版业务。
  按需出版独有的优势
  作为传播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按需出版的优势十分明显。如可以将实体图书的库存转变为数字库存,在需要时按照需求进行印刷;作者可以自助出版原生电子书,减少传统出版业的诸多中间环节;按需出版还可以根据读者对内容的实际需要,实现个性化出版。
  1. 按需出版将传统出版由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亏损风险最小化
  2001~2010年,虽然我国出版社数量变化不大,仅从562家增长到581家,但每年出版图书总品种数量在逐年增长,从约15.45万种增长到约32.84万种(含重印),增长幅度十分明显。并且,每年在图书市场上也不乏深受读者欢迎的各种畅销书。然而,令业界同仁深感无奈的是,由于图书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出版社的图书退货现象越来越严重,图书库存积压形势也日益严峻,甚至影响了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对于那些印量较大但每年只销售出少量的图书来说,传统出版由此造成的浪费严重挤压了出版社的盈利空间。
  按需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打破了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和印数限制,如省去了制版、上版等中间环节,将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出版信息在需要时直接印装成书,可以减少由传统出版印量把握不准而造成亏损的风险。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出版社开始利用按需出版先少量印刷一部分图书进行试销,在市场反应普遍看好后才利用传统的胶印进行大批量印刷。也有一些出版社将读者面较窄的学术专著、专业教材、短版书、断版书、绝版书等进行按需出版,从而避免了由于传统出版起印数量限制而可能造成的亏损风险。
  2. 按需出版及时、便利和高效的优势突出
  一册起印、即需即印是按需出版较为突出的优势,这使其相较于传统出版更为及时、便利和高效。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当读者有需求时,可以将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出版信息通过专用设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印装作业,从传统的印装按天计时缩短到按小时计,甚至是按分钟计时。美国英格拉姆内容集团旗下的闪电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按需印刷公司,其创始人之一拉里·布鲁斯特说:“我们可以向亚马逊表明我们有100本书,但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可以非常迅速地将图书印制出来,并在24小时内运输出去,用户看不出其中的差别。” 按需印刷的高效及时显露无遗。
  3. 按需出版让自助出版成为可能
  自助出版是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作者作为内容的生产者,跨越传统的出版商,按其需要进行的出版方式。原生电子书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很多情况下,自助出版最终会通过出版商进行纸质图书的出版,因此也可以认为是按需出版的一种方式。
  原生电子书的出版可以减少传统出版业的诸多中间环节,如三审、三校、核红、出片、印装、发货、上架等,节约了前期制作及物流等费用,从而可以用更低的定价来吸引读者。并且,出版社与作者通过事先签订的协议,还可让作者直接从零售商处获取稿酬成为可能。
  在国外,2011年亚马逊Kindle商店的图书销售排行中,有超过20%的品种是原生电子书,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攀升。在我国,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榕树下等网络文学网站为作者开辟了自助出版的渠道,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以其强大的读者覆盖能力也吸引了众多作者与其独家签约。
  4. 按需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可变性,个性化出版前景广阔
  按需出版可以将出版内容实现变量化,读者可以按照自己所需的内容进行设计,由系统排版后实现按需印刷或者下载到读者自己的电子阅读设备上。在2011年的第22届中国香港书展上,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让读者体验了“按需出版”服务,即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多本图书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组合成一本个性化读物。随着按需出版设备功能的不断升级以及读者需求的多样性,按需出版的内容可变性将在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按需出版的瓶颈
  随着读者的需求和出版物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加之作者和出版新技术的驱动,出版商的商业模式也有所转变。然而,虽有人估计几年后的按需出版将占据中国图书和期刊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按需出版在我国的顺利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
  1. 允许浪费的出版管理模式
  在2010年年底前,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的出版社保留事业编制外,包括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在内的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成为市场主体。一年多以来,“转企改制”给出版社带来了竞争机制,各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出版的多品种、大印量、广铺货对出版社提高市场占有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传统出版造成了诸多资源的浪费,但这种粗放型的出版行业管理、销售模式在短期内很难发生转变,出版社要想真正实现按需出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按需印刷的直接成本令人生畏
  据统计,仅按需印刷设备的投入就要以百万元计,光这一项就令许多中小型出版社望而生畏。再算上设备的保养、维护成本,以及需要安排单独的办公区域、人员等,按需出版要想像传统出版那样上规模、出效益,这个市场还需要一定的培育期。一些已经从事按需出版的出版社,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得不从外部市场寻找业务机遇。
  相较于国外的图书,我国大部分图书的定价偏低,一般是纸张、印装等物质成本总和的3~4倍。若实行按需印刷,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价格与传统出版的价格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按需印刷的平均单位印张价格能控制在1元以下,在品种不断增多的前提下,对各方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3. 书号问题及其他政策支持
  在我国,书号管理较为严格。对有按需出版需求的少印量作者来说,如果最终出版的是一本在国内没有统一书号的图书,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这样的出版物从严格意义上讲相当于非法出版物,无法进行市场销售。对于政府来说,如果无限度放开小印量图书书号,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需从实践中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并提出完整的实施方案。
  在其他政策支持方面,按需出版的投入及管理需要政府出面。国家需在资金、财税、版权保护、行业管理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吸引更多的国有、民营资本大举向按需出版进军,这样才能确保按需出版上规模发展。
  4. 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
  当前,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迅速,各种已出版的内容资源及将要出版的内容资源数字化进程加快,这可以说是按需出版在内容xpCwzRDgmxPgOUiqDAPFRQ==方面顺利开展的前期工作。然而,由于这些资源比较分散,我国还没有建成一个标准统一的资源平台,无法实现与读者、作者、中间商、出版商、发行商等的直接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按需出版的效果。例如,内容可变性是按需出版吸引读者的优势之一,但对其根据个人喜好由若干本书中部分内容“组装”成的图书稿酬支付问题,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按需出版必将带来销售模式的创新,因此出版商与发行商的业务对接也需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通路。
  5. 按需出版的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中间商对出版商、出版商对作者这两个方面。统一的管理平台虽能在制度、标准上解决技术和流程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按需出版的发展初期,又不得不面临诸多的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出版商由于按需出版的单品种数量较少并不向作者支付稿酬;中间商为进行扩张,在账期已至或达到欠款上限后并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向出版商付款。
  6. 按需出版专业人才欠缺
  数字出版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数字出版人才,但按需出版所需人才的涉及面较数字出版要广一些,比如印刷设备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和维护,业务开拓也需要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员找准突破口进行推广,并且还需要IT技术、财务和法律的团队作为其后盾。
  综上所述,在我国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按需出版,其独有的优势将使多方受益,且在作者、中间商、出版商、读者的多重推动下,按需出版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在当前粗放型的出版管理模式、较高的直接成本、书号管理问题、尚无统一的管理平台等诸多瓶颈的制约下,按需出版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尚需时日。
  (作者单位:经济管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