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和抚子”,就是指性情温柔,稳重文雅,谨慎恭顺,端正贤惠,简而言之,是理想的传统小媳妇
伦敦奥运会刚闭幕,给日本观众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大概是女性运动员的成就。柔道、摔角、排球、乒乓球等等项目,获得奖牌的很多都是女性选手。尤其是爱称“抚子日本(NadeshikoJapan)”的女足队,其人气之高简直能够跟歌坛上的大红组合AKB48相媲美了。
这次奥运会,总体看来,也是全世界体育界的性别歧视终于被克服的历史性大会。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运动员,不怕保守舆论的批判,戴着头巾参加比赛,使得全部国家、全部项目都有男女双性选手参与,令人看着不能不感动。在这么个大气候下,日本女性运动员的形象,也跟上世纪很不一样了。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的日本女排队,当年的外号是“东洋魔女”。据说最初是美国电视台的主播叫她们“Oriental Witches(东方巫婆)”的,后来日本本地的媒体也开始使用这个词了。“魔女”的含义,一方面有对杰出体育能力的惊讶,另一方面也有西方人对东方人出风头的椰揄。
日本同胞开始用“东洋魔女”这个有两面含义的称呼,是因为当年的日本社会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上都对比普通男性优秀的如性多多少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做父母的普遍认为:对女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是找个好婆家,所以端正贤惠的人格和顺眼可爱的外貌才是相对重要的。“魔女”一般是个子高大的女孩子,谁愿意娶她呢?“嫁不出去”一句话,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是对日本女孩子最致命的评语。
不过,即使在当时,年轻一代的看法也不一样。受了“东洋魔女”的影响,电视台纷纷推出《青春火花》《排球女将》等以女排为主题的连续剧,在日本全国掀起了女排热潮。我当年是才几岁的小女孩,也请父母买个皮排球,天天在家附近的公园和朋友们一起打。那时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打着玩,而自以为是认真训练呢。那显然是受了“东洋魔女”的影响。她们的形象是永远认真,没有笑容,绝对服从教练,简直跟军人一般,换句话说,她们的表现是很男性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夕,通过媒体得知女足队的爱称竟然是“抚子日本”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新鲜、非常好玩。日语里,“抚子”既是花名(石竹类),又是追溯到神话时代,专指好女孩的词语,原意为:被父母抚摸着长大的千金。说“大和抚子”,就是指性情温柔,稳重文雅,谨慎恭顺,端正贤惠,简而言之,是理想的传统小媳妇。
踢足球的女孩子们,在老一辈看来不外是一群野丫头。21世纪的日本人却投票决定叫她们的团队为“抚子日本”。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抚子日本”这爱称,没有“东洋魔女”那样的两面性,反之充满幽默感。如今的日本社会,对运动能力高的女孩子,给予的评价非常正面。
“抚子日本”不负国人的期待,在2011年的世界杯赢得了冠军。这次在伦敦,虽然最后输给了美国队,但是在日本女足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奥运奖牌。而她们制造的正面风气,显然也影响到了其他项目的女运动员。例如,女摔跤的选手们个个都是父亲一手培养出来的,以往的形象也都是“爸爸的孝女”,这次在55公斤级第三次得了金牌的吉田沙保里,比赛结束后当场就让父亲教练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走了一圈,充分表现出了大人的风格。她在颁奖台上也不流眼泪,反而是破颜一笑向粉丝们不停挥手。吉田在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昂然挺胸,担任日本队的旗手,勇敢地打破了“旗手不能得奖牌”的东洋迷信。
对女运动员的活跃,日本媒体的男性记者几乎放弃了从前那些椰揄的语调。除了用“酷”、“爽”等男性形容词来率直赞美她们的成就以外,亦以平静的笔调介绍个别选手是孩子的母亲。例如,女排的大友爱选手是30岁的单身母亲,去年获得过“日本最佳母亲(体育部门)奖”。
通过奥运会,我们能观察到社会的变化和世界的进步,真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