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震惊全国的“瓮安事件”发生三年多以来,瓮安县痛定思痛,站在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立场上,注重正确处理“发展、民生、稳定”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不偏离,执政为民固根基”,始终把为民谋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最高工作原则;坚持“与民争利民则怨,让利于民民乃安”,始终注意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问题;坚持“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始终注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当前的瓮安,社会治安变好,民生欠账变少,经济实力变强,干部作风变实,基层基础变牢,党和政府威信变高。回顾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的历程,可以发现瓮安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
转变作风,把干群关系修复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行政作为不够、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瓮安着力寻求破解之路。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在全县上下开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组织“我为谁工作?我为谁负责?我怎样工作?”思想大讨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查找和整改自己在思想、作风,特别是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并落实了“五大访”工作制、领导干部责任包保制、机关干部驻点帮扶工作制。州委领导在瓮安县建中镇探索建立“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活动示范点,确保每年每户老百姓家有一名乡镇干部到家走访联系。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困。三是开展为民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以来,群众对瓮安干部作风满意率由27.6%提升到85.6%。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国家统计局瓮安调查队两次抽样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率分别为93.46%和94.63%。
以人为本,把民生欠账弥补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瓮安在民生建设上狠下工夫。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偿还教育历史欠账4826.77万元,投资3.06亿元改扩建瓮安一中、实验小学等,筹资3798万元改造了15所农村初中和15所薄弱学校。县城学校“大班额”及学生“出租房”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二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县医院,搬迁扩建县中医院。有序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试点,实现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参合率达95%以上。三是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率先在全州实现了乡乡通有线数字电视。投资1.23亿元建设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一批文体设施,组织开展了“万人红歌会”、“龙狮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了“瓮水长歌”系列文化品牌。四是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住房保障。目前县城累计和谐拆迁4000余户37.4万平方米,共建设保障性住房5041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43.9万元,改造农村危房4090户。五是做好社会保障,着力扩大城镇“五大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将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00%纳入供养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还积极探索开展了“居家养老”试点。六是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76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每年劳务输出1万人以上,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8万人左右。2011年出台了《万民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工程实施意见》,并在工业园区新建占地300亩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每年投入预算3000万元,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齐抓共管,把社会管理强化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社会管理滞后、治安混乱、群众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等问题,瓮安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是建立乡、村服务平台。在全县23个乡镇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实行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在97个村(社区)建立综治工作站,抓好各类信息采集、掌握动态情况、协调解决矛盾。二是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建立了源头预防、民诉表达、矛盾调处、依法信访等机制,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怨有地方诉、困难有人帮、事情有人办。每年预算投入800万元作为信访问题调处专项资金、100万元作为法律援助救助资金,还专门安排了3600万元妥善解决了26家国企改革改制遗留问题、2945名代课教师、76名集体卫生人员等一批信访问题。三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省公安厅的直接指挥下,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和“禁毒”斗争,保持严打整治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扫清“盲点”、妥处“焦点”、熄灭“燃点”、排除“爆点”。创新推出“我为他人守一夜,他人为我守一月”的村户联防、户户联防机制。群众的安全感从2007年的59.09%、全省第78位、全州倒数第1位跃升至2011年的97.74%,名列全省第2位、全州第1位。四是抓好违法青少年帮教转化。探索开展“瓮安事件”涉案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犯罪记录消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五是推行阳光执法、规范执法、柔性执法。针对以往一些执法人员不公正执法、不规范执法、执法方式粗暴等问题,对20多个执法部门开展了专项教育整顿。六是加强政法工作保障。县委提出对政法工作“最大限度解决问题、最大限度支持工作、最大限度予以组织保障”,三年多来共投入政法经费8844.15万元,增加了人员编制、明确了职级待遇,公开招聘了一批民警、工勤人员、巡逻队员,增强了政法机关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
更新观念,把科学发展落实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瓮安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寻求实效。一是理清思路、推动科学发展。在妥善处理好“瓮安事件”善后工作的同时,县委提出了“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的思路,实施“重大项目拉动、城镇经济带动、人力资源推动”三大战略。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及州委、州政府构建“951”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不断深化县情再认识,确立了突出“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实现瓮安“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的工作目标。2011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5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分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13400元、5100元。二是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集中抓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管理体制”五个一体化。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加快工业园区的工程进度和招商引资工作,总长13公里56米宽的园区主干道基本贯通,已入驻企业29家,总投资216亿元。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方面,继续巩固旧城改造工作成果,编制以县城为核心的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着力加快县城、北部新区、园区管委会片区、猴场片区的“一城三区”建设。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大力推进“185”工程。三年多来,建成了10万亩茶叶基地、10万亩辣椒基地、15万担烤烟基地、50万头生猪基地。同时,还加快太子参、金银花、狼尾草、藤本豆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实行工作承诺制和工作亮点观摩评比。全县各乡镇、部门按照提速增效、增比进位的要求,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公开承诺,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工作亮点观摩评比,推进全县工作呈现出赶超进位的良好态势。
创新机制,把基层基础夯实好
针对“瓮安事件”暴露出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瓮安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配齐配强村干部,提高报酬待遇,解决养老保险,落实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新建、改建了一批村级活动场所,实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阵地办事。同时,每个乡镇选派1—2名副科级干部到发展任务重、矛盾相对突出的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按照“五在前”要求,在抗凝抗冻抗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探索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推行“双向组织生活”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构建起新的城乡支部共同体,加强城乡党员互动。四是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把“三议三公开”(村民商议、“两委”决议、“两会”审议;实施内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工作法深化拓展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