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欧洲的“救世主”

2012-12-29 00:00:00沈刚毛丽冰
经济 2012年6期


  江时学:
  198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同年到中联部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1981年1月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建制从中联部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美研究系主任;200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欧洲研究系主任。
  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美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北京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晋升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始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已持续了两年多,对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危机爆发后,中国明确表示,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也深信欧洲能够克服困难。今年初,中国领导人多次出访欧洲各国,在中国救欧洲的各种各样论调中,中国如何处理中欧关系?中欧经贸往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
  中欧应采取一切有效手段避免误解
  《经济》:今年4月以来,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纷纷启动欧洲之旅,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说,“今年将成为历史上中欧高层交往最密集的一年。”作为欧洲问题专家,您怎么看待中欧高层的频繁互动?
  江时学:国际关系中有一浅显易懂的规律:当双边关系不断发展时,双方高层领导人会进行频繁的互访;反之,当双边关系停滞不前时,这样的互访基本上不会出现或很少出现。2009年以来,中欧双方的高层领导人经常进行互访,这充分说明,中欧关系步入了稳步推进的良性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20日至2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对冰岛、瑞典、波兰的访问以及出席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无疑再次给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温家宝的欧洲之行更有利于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冰岛是首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也是欧洲首个与中国开展自贸区谈判的国家。温家宝在访冰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等文件;瑞典是最早同新中国建YWIwIBjOjgtajR3TUDH96Q/pXlhBrN0dpdD71MsO+9s=交的西方国家,中国已成为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在访瑞期间,两国领导人深入讨论了两国在多个领域加强务实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多项重要建议和举措;波兰是首批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与中国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的中东欧国家。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中欧关系在稳步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例如,迄今为止,欧盟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去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按照WTO规则,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到2016年就为全世界所承认,早几年表示出一种诚意,是一种朋友对朋友的关系。”但一些西方媒体却把温总理的肺腑之言歪曲为中国对欧洲提出“友好的勒索”。又如,中国扩大对欧投资是一种互利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欧洲早日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而且还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但西方一些媒体和智库却对中国投资欧洲持有很大的偏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中国的投资使欧洲人感到紧张”;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也在一份去年7月发表的题为《争夺欧洲》的研究报告中,对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扩大对欧洲的投资说三道四。
  可以说,相互了解的不足对中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双方常常用自己的思维模式看待对方的言行,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增进相互了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中欧双方不能消极地等待奇迹的发生,而是要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在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多沟通、勤往来。温总理此次在德国期间倡仪办好“中国文化年”和“中德未来之桥”等活动,就是希望密切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年的交流,从民间层面来促进中欧之间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欧洲要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解中国的发展水平,而中国则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欧洲发出的各种声音。
  中国帮欧洲有利于增强其信心
  《经济》:中欧高层往来其实已经日渐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面对欧洲经济危机,中国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既合时宜,又不失大国风范?
  江时学: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包括:损害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出现所谓“二次探底”;削弱了欧洲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出口;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中国经济。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其发展态势。换言之,欧洲债务危机的早日消停,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
  在欧洲债务危机尚未消退之时,中国领导人访问欧洲,有利于提升欧洲战胜债务危机的信心。危机爆发后,中国就明确表示,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也深信欧洲能够克服困难。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态度对欧洲大有裨益。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欧洲债务危机或许会更为严重。温总理此次欧洲之行推动了中国与冰岛、瑞典、波兰和德国的双边经贸关系,有利于缓解欧洲债务危机形势。
  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应对欧洲债务危机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有关中国救欧洲的各种各样的论调中,“救世主论”、“滥好人论”、“友好的勒索论”几种观点尤为引人注目。这三种论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较为片面的。中国既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救世主”,也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批评中国向欧盟提出“友好的勒索”则更是荒谬的。
  其实,当我们在谈论中国是否或能否救欧洲这个问题时,必须为“救”这个字给出明确的定义。汉语中的“救”以及英语中的save,其基本含义都是帮助他人,使之脱离困境或避免进一步恶化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国“救”欧洲有两种不同的“救”法:一是把希腊等国彻底拉出债务危机的“泥潭”,使其恢复经济的增长;二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其不至于陷入更深的“泥潭”。
  如前所述,第一种“救”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想法,而第二种“救”法则是合情合理的。
  除了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救”或帮助欧洲。例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多进口欧洲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使其获得更多的出口收入。又如,中国可以扩大对欧洲的直接投资。据报道,为减少财政赤字和扩大财政收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已制定了规模庞大的私有化计划。例如,希腊力图在2012~2013年期间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的价值150亿欧元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至2015年将使私有化的总值达到500亿欧元。爱尔兰计划对价值20亿欧元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但IMF要求扩大到50亿欧元。葡萄牙将在2013年前将价值60亿欧元的航空公司、铁路、邮政、能源和纸张制造企业实施私有化。意大利经济部长特雷蒙蒂表示,在危机结束后,意大利政府将对除自来水公司以外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以便在2014年实现财政平衡。西班牙也制定了对国内两个最大的机场和彩票公司的私有化计划。
  当然,中国投资欧洲的好心未必换来好报。当中国商人黄怒波有意在冰岛投资一个旅游项目后,一些欧洲人说:“此举可能让北京方面在北大西洋获得一个战略立足点。该项目可能为中国对这个大西洋岛国和北约成员国的地缘政治兴趣提供一个幌子。”冰岛内政部长乔纳森也说:“中国人想买下整个世界。”去年6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投资使欧洲人感到紧张,因为中国希望用它的巨额积蓄购买欧洲的廉价珠宝。”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随后发表一个题为《争夺欧洲》的研究报告更是对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扩大对欧洲的投资说三道四。
  中欧双方都要努力减少贸易摩擦
  《经济》:今年2月,十天内欧盟对华发起三次贸易保护调查。入世以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显现并逐渐增多。欧盟针对中国的“双反”案也比对其他国家更多,中国应如何面对中欧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
  江时学:中欧经贸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双方互补性强,互不离开。但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快了,肯定出现摩擦,美欧之间也摩擦不断。欧洲尚处于经济危机中,欧盟政府要压缩开支及增收来抵御经济严冬。欧盟从中国进口产品较多,在压力大的前提下,提出反倾销案件就更多。
  欧盟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产品多,必然比欧洲商品竞争力强。中国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很多国内企业为了扩大出口,竞相压价,导致定价不规范。欧盟不仅抱怨中国市场开放不够,也指中国企业不遵守国际贸易准则,还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另外,贸易摩擦还涉及中欧贸易逆差的扩大。如果要中国减少贸易逆差,就需要减少出口,扩大进口。中国当然不愿意通过减少出口来平衡逆差。所以,欧盟可以扩大出口,多出口技术。中欧双方都需要不断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