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至今尚未见底。欧债危机对欧洲财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欧洲的当前及未来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中国十分关注欧债危机的发展。欧债危机成为当前影响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
中欧贸易逆势而上
2011年,欧洲尽管遭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冲击,中欧贸易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全年贸易额达到5672亿美元,增长18%。进出口额均超过2010年的水平,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560亿美元,增长14%;进口2112亿美元,增长25%,增幅远远高于出口。尽管中国加大了从欧盟进口的力度,但贸易顺差依然略微超过2010年1427亿美元的水平,达到1448亿美元。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5个贸易伙伴,5国贸易额占到中欧贸易的70%,仅德国就占了30%。虽然欧盟对华贸易依然呈现逆差,但是德国对华贸易却持续呈现顺差,并比2010年的63亿美元增加了1.5倍,达到163亿美元。
尽管2011年的中欧贸易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但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在放缓。2011年9月,中国对欧出口同比增长17.4%,10月份降为16.3%。如果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可能会影响中国对欧出口的增速。在中国对欧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进口增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继续增加从欧盟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对欧洲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支持。2011年9月和10月,中国对欧盟的进口额都保持27.5%的增幅,高于月均增长速度。2011年,欧盟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欧盟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因此,2011年下半年,中国一度曾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互为稳定的最大贸易伙伴为期不远。
欧盟对华投资增速回落
从对华投资层面来看,欧债危机对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11年全年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1743家,同比增长3.2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3.48亿美元,同比下降3.65%。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在2011年经历了高开低走。虽然2011年欧盟27国对华投资继续增加,但5月份之后增幅出现明显下滑。累计新设企业数量在经历了5月的同比增长17.5%的峰值之后,6月份下降到10%,8月份下降到8%,10月同比增幅仅为4.4%,11月为4.2%。实际投资金额更显出动力不足,增长乏力。在经历了4月份之前的同比增幅20%以上之后,5月份下滑至9%,6月以后基本上在1~3%之间徘徊,10月份增幅落至1%,11月跌至0.3%。尽管如此,欧盟27国依然是位于港澳台之后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地。2011年4月曾一度占到7.8%,此后基本上徘徊在6%左右。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下降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产物。欧洲银行风险产生的流动性危机导致大量欧洲投资主体资金短缺,造成了短期投资的回撤。欧盟投资下降不仅在中国,在其他新兴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欧投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金融投资角度来看,中欧日益重视建设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以便利双方金融投资。2011年9月,中英第四次财经对话提出双方将继续加强金融合作,启动资本市场审计监管合作谈判,促进两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年11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访问中国时表示,将与中国相关各方讨论,推动中英银行合作,在伦敦设立一个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中欧一系列旨在共同改进和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的举措体现出中欧金融投资合作日益向纵深发展。
从实体投资角度来看,首先,中国对欧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次,中欧稳步打造便利两国企业投资的优质投资环境。中国和德国决定建立中德投资咨询联络处,为两国间投资提供便利。中国宣布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总额20亿欧元的专项贷款,为中德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第三,中欧大力拓展和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重要的战略性行业的投资合作。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国高铁制造商表态愿意竞标英国高铁。中国和德国设立了“中德船舶发展资金”,进一步深化双方在船舶制造、远洋运输、港口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和希腊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和制造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扩大与希腊的海运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希腊基础设施建设和私有化项目。在能源领域,中欧投资合作得以巩固并不断加强。法国越来越看重中国能源市场和技术发展潜力,法国电力集团(EDF)于2011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
中欧需深挖合作潜力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支持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质性支持措施,加大对欧投资。温家宝总理访问希腊时宣布,中国将组建一个规模5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希腊船运公司购买中国船舶,并且将继续中国中远公司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项目。2011年12月,中国三峡集团购买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的股权,每股收购价格高出其市场价格53%,有力地支持了葡萄牙为应对欧债危机而实施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
虽然中国明确支持欧洲解决主权债务危机,但是欧洲内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博弈机制制约了中国和欧洲应对危机的合作。中国民营企业家黄怒波欲收购冰岛东北部格里姆斯塔迪尔地区300平方公里土地75%的所有权项目失败就是一例。
从中国和欧洲的长远合作共赢出发,中国和欧洲都应就应对欧债危机做出理性的战略判断和选择。
对中国而言,一个因欧债危机严重削弱的欧洲不符合中国长远的战略利益,中国应该支持欧洲当前的改革措施,避免欧洲改革失败。对欧洲而言,一个实力稳定上升的中国符合欧洲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欧洲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面对,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机遇。欧洲需要理性地看待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条的攀升,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和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持更加开放和乐观的态度。
鉴于中国和欧洲巨大的共同战略利益,中国和欧洲应该以共同应对欧债危机为契机,拓展合作空间,不断探索双赢的合作机制,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当前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情况下,中国和欧洲可以考虑采取共同注资的形式,为中欧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货币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支持,同时使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并通过这些合作纽带,将中国和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