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国学精粹 涵养品德之花

2012-12-29 00:00:00程新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5期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国学“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国学“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 因此,对小学生而言,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通过国学精华渗透,塑造良好的品质更胜于知识的灌输。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德育摆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但是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存在三大问题: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教学的针对性,要么单向灌输,要么照本宣科,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说教课,思品课程被学科化;学生缺乏真正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缺少主动思考、实践体验和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教材的使用欠缺灵活性,不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不能把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等因素有效延伸进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感。
  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时效性,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使小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国学思想,通过阅读、吟诵、识记、消化吸收国学精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将国学思想渗透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乃至于其他学科教学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融百家为一炉,建构阅读体系,在减缓梯度中增强实效
  为了让国学思想有机地渗透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把国学中适合小学生生命成长与成才的精髓,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幼学琼林》等经过时间淘洗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适合小学生理解识记的篇章内容、名言警句,如“言忠信,行笃敬”“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等脍炙人口、易于理解和传承的国学精华挖掘出来,加以分类、梳理、整合为人格修养、学识见解、交友情谊、能力素养、意志修为等几大类,每一类中又有若干分支。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将国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建构阅读体系,以辅助资料的形式进行融合,丰富教材的外延,能让学生在丰厚的国学底蕴中传承精神,砥砺情操,让传统的教材出现层次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思品课德育的时效性。
  二、立足生本教育,使学生在灵活践行中形成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受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制约,虽然现在的思品课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工作,引用了大量的图片及实例,但依然没能摆脱说教的影子,学生的接受是被动的,实效性不强。新思品课的基本特点是生活性、活动性、体验性等,正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第17条指出的:“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充分关注学生已经具有的体验,从他们喜欢的形式切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采用诗文呈现、故事引路、情境体验、观点辨析等喜闻乐见、富于梯次的形式,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诵读、讲述、表演、辩论、体验、内化等环节的具体实施,学生能够学得懂、懂得用,逐步识记经典、明辨是非、体验感悟,日新成习,一以贯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强不息的生命人格,礼乐同行的生命操行,和合之仁的生命修养,正确地做人、做事,从而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把国学思想有机地渗入小学思品课中,既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创新举措,又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既能够满足学生对思品课堂灵活形式的需求,又能兼顾新思品课的学科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生的固有积累,实现有效体验
  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诵读经典已经常态化,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情感体验,但大多是模糊的、感性的,在思品课堂上有效地调用学生的已有积累,让历史复活,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教学效能自然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陆游的《示儿》导入,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读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获得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入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我纠错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体验、价值观走进课堂,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一张待涂的白纸”, 恰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强调的:“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教师应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如在教学《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一课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组织学生看《四时田园杂兴》和《悯农》的FLASH,让学生围绕“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话题进行演讲,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增强认知,升华情感,形成习惯,进而纠正错误的行为。
  国学即文学,文学是人学,文学通过形象说话,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教师要将国学思想渗透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国学思想渗透,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小学高年级品德教学健全而不残缺、高雅而不庸俗、全面而不单一、具体而不空洞、丰富而不肤浅,打破传统的品德教学与实际效果零相关的格局,避免学生知而不行的尴尬局面,将学生的知、情、意、行紧密地结合起来,变言语德育为国学德育、行动德育。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