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从小就会说汉语,语文还用学?会说会写不就行了?这就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最大误区。的确,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似乎再简单不过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因为,汉语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即使是作为工具,现在也有很多人学不好,而作为一门艺术,能学好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语文要学,而且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笔者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以下是我想强调的两个内容。
一、记忆基础知识,打牢语文基础
有人认为,课改就是少考字词,少考基础知识。这也是一个误区,而且大错特错。课改只是改变了基础知识的考察方法,用基础知识的应用来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只能说,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力度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所以,不仅要有知识,还得会用知识。
1.基础知识的记忆
如果说能力是“自由翱翔”的风筝,那知识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那风筝看似光鲜,能飞多远,其实全在于对风筝线的掌握。能力有多大,是在有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谈论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语文的基础就是字词,而字词必须记忆。焦点不在于要不要记忆,而是怎样记忆。记忆,不能死板,不能教条,要在已有记忆和尚未记忆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把最基础的东西记下来了,只要告诉学生一些规则,一些技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推理,记住很多东西。
如学习“争先恐后”的意思,在教案上,翻译的是“抢着向前,唯恐落后”,而“恐”的意思就是“恐怕”。但是,教学实践中我问一些学生,“争先恐后”中的“恐”是什么意思啊?他们会回答,“唯恐”。其实,“恐”这一个字中,肯定没有“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回答呢?就在于学生把知识记忆得死板了,教条了,认为“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分别对应着四个字的意思。根源在于,学生没有方法,死记硬背,当然不会理解。所以,在这个词的教学中,先讲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来说句的意思,只要合情合理就应该鼓励,最后,再通过感情色彩的增加,说出标准的答案,并讲明“唯”只是增加翻译的感情色彩。
2.基础知识的活用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基础,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如开展一次寻找生活中的错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文字应用不规范,甚至有完全错误的情况,开展这样一次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规范使用汉字的习惯。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商铺招牌中的错误,教师可以举几个例子,如家具店门口的家“俱”、 装潢店门口的装“璜” 、失物广告的失物“启示” 、农贸市场标牌的“蕃”茄 等等,这些错误都是很细小的,如果不经意,是不容易发现的。可以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同学找得多,找得准。
二、注重课文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已经脱离了单纯学习字词知识的时期。相较于低年级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是文章,而非字词。通过阅读,学生要能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能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通过完整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观点和思想。
但是,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些教师觉得,考试肯定不会考课文,所以重点的讲解了一些课外文章。其实,语文课文,是很多教育家在成千上万的文章中选出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其文学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如果学生能对课文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对课外文章一定也可以如数家珍。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课文的讲解。我认为,讲解课文可分三个层次。
1.把文章读通
主要是讲解文章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等。
2.把文章读懂
主要是讲解文章的大概结构,各部分的主要意义和目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
3.把文章读透
要从全局掌握文章作者是怎样应用各种写作方法来达到写作目的的,从而学到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写作方法能使文章更生动,更传神,更能突出作者的心境和感悟。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首先,对词句进行解析。
(1)对词语的理解。如:
其间:那中间。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哪户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2)对句子的理解。如: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其次,对文章的结构、中心的理解。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最后,是对人物刻画方法的理解。
文中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第一段,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让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小结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当做一种学问来教授。所以,一切的活动都应该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中心。单纯而盲目地把语文当做一种简单的工具,那语文就没有多少深入学习的必要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走出误区,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