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混合运算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都比较多。集中反映在:运算顺序错、抄错(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书写格式错、口算计算错等。针对这种情况,教这部分内容时,我更精心设计了教案,课堂上强调这样、重复那样,生怕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也没见得到提高。我很纳闷:怎么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
我拿起学生的“超前作业”,仔细地看一看。确实错得很厉害。我苦思冥想,灵感来了:何不利用这次“超前作业”,开个小小“听诊会”,让大家为它把把脉、诊断诊断,开个处方,共同来学习新知识呢?我走到一个学生的身边,向他解释:“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展示你的作业,不是批评你,而是借你的作业,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他点头表示同意。上课了,我先把学生的作业用视频展示出来。不少小手举了起来:“老师,第1题是错的。”“还有……”学生说了许多我才讲:“这部分内容还没学过,这叫超前作业,做错很多不奇怪。下面我们开个小小诊断会,请同学们各显神通,为它把脉、诊断、开处方。”小学生都有发现的欲望,发言很热烈。 “听诊会” 全过程学生都兴趣盎然,一人发言,其他学生听得也很认真,比平时的课堂效果要好很多。25分钟结束后,我强调了运算顺序,并鼓励学生:“相信大家做作业时碰到这类题目会计算得非常正确的。”接下来的15分钟,我让学生当堂做作业,当堂批改。书写格式、运算顺序基本上没错,计算上的错误也少了很多,让我非常欣慰。对此,我产生了一些反思。
一、突破定势,激活学生思维
一次小小的教学经历,给我很大启发。实施新课程,我们需要改变教学行为方式,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捕捉灵感,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在提高课堂实效上下工夫、做文章。我常常感觉上计算课很枯燥,部分学生也感觉很无聊,没有兴趣。每当这时,我们还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复提醒学生。但学生是否记得住呢?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数字、运算符号还会看错,计算还是出差错。现在我采取“开个小小听诊会”的形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了。
这节课我本来的设计是:1.温旧引新,促进迁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教学例题,掌握新知。3.巩固练习,形成技能。4.作业反馈,辅导补差。临时改变教学预案,显得有点随心所欲。其实,课堂教学有时也需要“随心所欲”。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率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呢?这岂不是对工作、对学生不负责任?这里所说的“随心所欲”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课前无准备,课堂无计划,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上到哪儿就到哪儿的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灵活、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这种技巧来自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了解,来自于课前的认真思考。而这种思考既不拘泥于“导入、复习、新授、巩固”的严格顺序,也不受每节课都由情境引入套路的限制,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花一点时间静心地想一想怎样安排这节课,使课堂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掌握得牢靠,又让教师教得如行云流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把课堂教学当成一种享受。有了这样的思想作保证,课堂教学就能“随心所欲”,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这节课最后有15分钟时间做作业,结果,学生课内全部完成,作业质量也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看起来只是把教学过程的顺序打乱了,实则是:第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发现的东西要比教师教给的印象深、掌握得牢;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不一定听得进,而伙伴教伙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第三,教师教得轻松,抓住主要问题,不必满堂灌。第四,作业时间多了,保证了学生在课内完成作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随心所欲”效果不错。
二、让错误资源变为宝贵财富
数学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你为某事苦苦思索不得法时,说不定灵感会让你豁然开朗。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敞开胸怀去发掘学生错误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的价值。对待学生的错误,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有利于学生从错误中获益的好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积极加以引导,这样错误的教学资源就会成为课堂上一种宝贵财富。
“听诊会”—— 对学生的“超前作业”把脉、诊断、开处方,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可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干扰和创见,及时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可以看清师生各自所处的位置,求得及时的反馈调整。将学生思维的错误、偏执暴露出来,本身就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活的思维,加之教师及时准确的校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能由果溯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能从反面入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的东西,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改错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错误中得到进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