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2012-12-29 00:00:00王秀琴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5期


  小组合作学习是理想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分组——实现有效合作的基础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小组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习小组的组建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互助学习型小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互助学习型小组,用于完成同样的任务。
  2.分层发展型小组。根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组建分层发展性小组,用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项目研究型小组。根据“兴趣特长、自愿结合”的原则组建项目研究型小组,用于完成较大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这三种方式往往可以同时使用。组内人数一般来说,一、二年级以两人(即同桌)为1组,小组成员以1强1弱组成;三、四年级以4人为一组,其中1人能力较强,2人中等,1人较弱;五、六年级以4—6人为1组,其中1—2人能力较强,2人中等,2人较弱。组间相同能力的学生编号相同,以4人小组中较强的统一为1号,中等的统一为2、3号,较弱的统一为4号。
  二、合理组织——实现有效合作的途径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研究的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觉困惑或意见不能达成一致,且有一定交流价值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合作学习,教师必须精选合作小组的合作内容。如“数一数这段文字有几句话?”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教师要求模拟一个场景来表演课本剧,这就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了。又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对字、词、句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相互纠正读音、交流意见,很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
  2.小组合作中教师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相互纠正、补充、完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也应该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要坚决杜绝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面临考验的时候,磨磨蹭蹭,不独立思考,而是等待“合作伙伴”的答案,借以抄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人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处理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关系,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把引导和鼓励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合作学习,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形式的合作,如生生、师生,教师之间的合作。当然,理想课堂倡导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它们双方是平等的,如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