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提

2012-12-29 00:00:00罗如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5期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那么,在课堂实践中怎样设计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呢?
  一、提问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不但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熏陶,学到知识,得到语言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 坐井观天》一文,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是不会弄错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不信,你跳出井口看看。”通过朗读、实验等办法,学生体会到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像青蛙一样自以为是,目光狭小。然后我让学生帮小鸟一起劝青蛙跳出井口看看。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青蛙听了大家的劝告,真的跳出井口,看到天无边无际,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拓宽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
  如教学《 倾斜的伞》第二课时,我就采取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1)整体回顾: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伞歪向我;长大后,我为外公撑伞,伞歪向外公)
  (2)从“撑伞”这件事,你感受到了什么?(外公爱我;我爱外公)
  (3)默读2—5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外公爱我的句子,交流,品读。
  (4)默读6—8自然段,画出能体现我爱外公的句子,交流,品读。
  (5)顺势利导:是啊。有时,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蕴涵着爱,你感受到亲人的爱了吗?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到“我”和“外公”之间温馨的情感,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提问,主要在于启发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开动脑筋,并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诗歌《假如》第二小节时,这样处理了课堂提问部分。
  (1) 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给小鸟画“谷粒”)
  (2) 为什么给小鸟画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
  (3)“遥远”是什么意思?(路途很远很远)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觅食还没回来,小鸟饿了会怎样?要是妈妈找不到食物又会怎样?(哭泣,好可怜,甚至死去)
  (4)画了谷粒,小鸟会怎样?看插图。(小鸟快乐地生活)
  (5)最后,顺势利导,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小鸟。
  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愿望。
  在读课文的第一、三小节的时候,我环绕着课文的主要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来,虽然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
  四、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又能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回答对时,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时,就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原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因此,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应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有时教师还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如果不好要另请学生回答,并给回答得不够好的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教师千万不能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更不能不“请”其坐下,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因为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五、要鼓励学生质疑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