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介 激活课堂

2012-12-29 00:00:00冷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5期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协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媒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气氛“活”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丰碑》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再现课文背景,激活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为学生再现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为他们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铺设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设计《丰碑》的教学时,考虑到课文内容是在红军长征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画面,再配着狂风夹杂着雪花的声音;教师此时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部分内容作为解说词,结合影片的画面、声音,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进行解说。这种音、画、声、情并举的课文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引入了课文,引领进红军长征那个极其艰难的时代背景中去。我在教学的伊始,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媒介,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红军长征这么大的一个时空差距拉近了,通过声情并茂的音画效果,激活了学生内在已有的情感积淀。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背景。
  二、创设课文情境,激活学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小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爱表现。根据学生的这个特征,在体会《丰碑》一文中军需处长及战士们的思想情感时,我就利用课本剧表演这一文艺媒介,让学生分别饰演这两个角色。这样,既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说军需处长的话语,演军需处长的表情。以演代讲,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军需处长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形式变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也就活了。通过课堂的学习体验,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思想、处境、情感有了体验,也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鲜活了起来。
  三、拓展课文材料,激活学生认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里的“学习资源”和“语文材料”,不单指语文课本,也指课文以外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材料。这对于激活学生的认知的深刻性,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所学课文十分重要。因此,我结合课文特色,充分利用“课外文本”这一媒介,激活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认知深度。
  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在学生对军需处长的表现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之后,因势利导,出示一篇长征史诗《过雪山草地》。这是一首歌颂红军长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革命史诗。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初步理解,然后配上音乐,和我一同有感情地诵读。史诗,课文,异曲同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强化了他们对课文中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诗歌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欲望,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满、灵动。
  语文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介,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孩子们从语文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体验情感,体验生活,真正感受到语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