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蜡像馆里,小资鼻祖张爱玲以其传奇情爱与市民文学受到文学女青年们的顶礼膜拜。鹤首鸟瞰身无子嗣的张爱玲想必不曾预料到,半个世纪后,在她忙于逃离的这片土地上,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学后裔。她们与她无有任何血缘方面的关联,却以文学之名,复制、模仿、传承着她的文学基因。
以吸食张爱玲文本为荣的后张爱玲们,宛若密集而饥饿的蚁群,搬运着张爱玲华丽、机警而略显哀怨的小资语言,行进在中国文学的朝圣路上。但这些女作家对张爱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婴儿的传承,她们仅仅局限于直接的吸食母乳:语言,张爱玲的语言。这恰恰是张爱玲文本中最易被模仿的一部分。《温的血》的作者徐虹,则以另一个角度来继承张爱玲的文学遗产。徐虹是为数不多能够穿过张式语言的表层,从而看到张式叙事真正内核的人。徐虹知道,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张爱玲穿梭于碎屑与传奇之间。张爱玲是这样的文字魔术师:她能将日常生活的碎屑雕刻为传奇,又能将惊心动魄的传奇幻化为日常生活。
《温的血》便是这种文学理念下的产物。动荡时代下的一家人,因血缘关系分离聚合。炽热的亲情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与冲突下,变异为“温的血”。爱比死更冷,亲情之爱的反面亦有恨。当激烈的爱与恨在岁月中淡如无法洗去隐约可见的污渍,家人之间剩下的唯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温情。
小说《温的血》与其说在讲述一代人的日常生活,莫如看做徐虹以京派痞子语言在向她的上海文学前辈张爱玲表达迟到的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