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结合研讨会的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结构进行分解,探讨制度的基础条件,并根据审计制度的发展需求,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完成对未来国家审计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07-0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结构
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要求产权保护和人权改善工作也随之推进,目前中国的审计制度体系结构大致分为:①审计制度分为显性制度和隐形制度,其中隐形制度提供了激励功能的正负向约束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有效信息,显性制度和隐形制度共同具备促进经济发展、规范政府行为、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制度功能。②中国审计制度的功能具有结构性,并且功能之间具有交叉的部分,首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功能,以《宪法》规定的公共产权保障为依据,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保护,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其次是规范政府的行为,保护国有企业产权和保障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条件,同时落实责任审计工作到领导干部经济当中,有效约束强化地方政府及企业公共资源支配权。再次是协调利益冲突,表现为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审计法》为基础,一方面要根据《审计法》相关条例,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是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绩效审计,从而落实好国家科学治理机制。最后是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障公民信息权利,促进人权改善,也属于协调利益冲突的制度功能之一;另一方面是强化审计免疫功能,通过创新提高审计社会效率与效果。③审计制度的机构体系具有推动的力量,政府自上而下和公民主导推动,审计机关协调配合辅助推动,而市场则是自我演进。在推动的过程中,存在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前者是适应市场化经济建设的需求,在政府职能发生巨大转变时,可以通过加快社会民主进程和兴起新的公共管理,在战略性的高度推动中国经济崛起,审计机关只有关注民生和人权,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基础条件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审计理论研究一直是审计署党组的重要工作,多年来的立足中国实际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得审计制度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在审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理论在审计制度建设工作中得以广泛推广,早在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审计制度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已经走过28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在审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和勇于创新的理论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方法方式、学术观点上创新,使得审计制度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规律,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的构建作出科学判断。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法律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法律基础是《宪法》和《审计法》。首先是《宪法》,是保障公共产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武器。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监督工作以政治监督为主,中国没有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划经济体制才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领域中由此也出现了不少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财政领域,法制建设的加强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在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审计制度”赋予法律形式的名义。为了适应中央对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1983年《国务院批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和1985年《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为审计工作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审计工作的初步阶段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保障作用。其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该法为1988年11月由国务院第21号令,是中国审计领域的首份法律性文件,为国务院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审计提供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保障,与此同时,国家审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促进国家财政收支监督工作的深层次发展。在1994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成为中国审计领域最高层次的纲领性法律法规,也奠定了财政审计在国家审计工作中的地位,国家的审计范围从以往的下级政府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扩大到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文化基础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文化基础表现为:首先是审计制度的发展环境、背景和条件,除了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审计制度将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这也是审计工作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国家治理系统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的发挥。其次是审计制度“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这是审计制度使命和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我们只有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将审计的实践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方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策略
3.1加强审计理论的研究
①细化研究方法,打破传统审计的框框架架,倡导审计理论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各学科之间的互相参考借鉴,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融入到审计学科当中,拓展审计实务工作的思路,使得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②广纳百家之言,鉴于目前审计理论的同化现象,笔者建议审计工作要参考、借鉴和采纳媒体报道的关于审计工作的建议,打开“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学者、工作人员等提供“进言”的渠道,提高理论研究的质量。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秉着“去伪存真”的态度,结合中国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立足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审计的经验,重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理论研究分析上。④将辩证思维的哲学思想应用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中,强调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以国家审计工作大纲为前提,掌握本地审计的规律,针对性提出具体的思想理论水平,使得审计理论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深入发展。⑤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到审计工作的实际,系统性总结审计实践经验,从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并总结成理论,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2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①跟踪审计党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组织专项的审计调查,尤其是对于重点的投资项目的灾后项目,要审计调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和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并定时跟踪分析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情况。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则要根据审计署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和调查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情况,实行省区同步跟进和上下联动的审计模式,并建立审计、监督、财政和发展改革等部门之间的实时通报制度。②分析财政、金融、民生、环境等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消除和预防潜在的风险,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系数。一是重点检查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找出负债规模大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原因,从而提出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和防范财政潜在风险的具体建议。二是根治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问题,寻找金融机构业务上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提出金融监管和合作的具体建议,促进地方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抽样审计调查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针对企业存在的资产质量水平低下和融资决策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并将审计结果和提出的建议反馈给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审计工作的政策支持提供你依据。四是强调民生工程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农民的补贴、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的资金进行审计调查,跟踪资金的运转情况,尤其是针对资金闲置、资金挤占、资金挪用等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真正发挥惠民政策的积极作用。五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审计,严处非法征地和越权审批的违法行为,促进地方产业合理性和经济的精细化发展。③创新反腐倡廉的体制制度建设,一方面是严肃处理违法违纪的经济犯罪行为,譬如大规模转移资金、骗贷等非法行为;另一方面是深入分析政策和制度上的漏洞,提出规范性的改革建议。
3.3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人才建设是审计基础建设的核心,也是审计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基础性力量。关于审计队伍的建设,一是制订审计人才工程计划,完善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的措施,通过培训班、案例教学,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的人才队伍建设,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培训、规范和信息化指导意见,使得审计工作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要为审计人员构筑平台,建立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要为全体审计人员搭建展现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建立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公平的环境。审计工作要求绝不能用那些不做事、做不成事的人。为此,要必须尽快为想做事、做成事的审计人员搭建平台,完善竞争上岗制,通过竞聘,使有能力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施展自己的才华,使人才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优化人员配置,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为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家的所有制度中,国家审计制度处于核心地位,与国家的职能发展同宗一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其结构功能需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以理论、法律和文化为基础,因此在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发展策略的时候,要从理论、法律和文化的角度,加强其理论研究,并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