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大学生正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在网络化背景下,他们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探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45-02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从出生开始便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丰厚成果,素质教育的推行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释放。及时、准确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针对“90后”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
(1)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适应能力较弱。“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推崇的一句话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思想上独立,不轻易趋同,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且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展示自我,以此来获得关注。他们通常个性张扬,有较强的表现欲,并且自信心较足。正是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强烈冲击下,遇到具体利益时,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90后”这一代基本上都是“6+1”家庭结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衣食无忧,家长的过分溺爱对其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严重,像大学生自杀、辍学、刑事犯罪等现象日益增多。
(2)价值多元,时代特色鲜明。“90后”大学生出生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新时期的年青一代,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得更为明显。价值目标的现实化和短期化也是“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大趋势,他们往往将能否满足当前的需要和能否尽快地实现价值目标作为判断的标准,很少有长远目标。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也是同社会现实变化相联系的。城市快节奏生活造成的紧迫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忧患意识,都是大学生价值目标日趋现实化、短期化的原因。
(3)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存在欠缺,心理问题较多。“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尽管很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失去信心。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他人最基本的理解、尊重与同情;有些学生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叛逆;有些大学生孤僻自闭、不愿意和人说话,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在社交场合过分张扬,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要求别人应该怎样,而自身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渴望交朋友,过分追求虚拟世界,对现实中的友谊不知如何经营等。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便捷的服务使“90后”大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政治文化制度及法律规范,使其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与维权意识,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公平和尊重,渴望拥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4)重视平等参与,热心各类活动。“90后”的大学生思维更加多元化,民主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他们渴望人格的平等,在家时希望与父母平等相处,在学校生活中同样希望能够得到师长的平等对待。他们乐于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之中,热心参加各类活动。“90后”大学生重视自身权利的行使,在公正平等的竞争选拔机制下,民主参与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还在一些行为特征上存在弱点,需要引起重视。一是过度依赖于网络。不少学生对于网络存在着过度依赖的情况,有问题“百度一下”成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捷径,这就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对他们的独立思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将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网络游戏和娱乐上,不但对身体健康有危害,而且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并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是目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5)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之前都生活在家庭父母的照顾下,并且有高考下学习的重压,受到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约束。但是大学阶段以后,很多学生都前往异地求学,加之大学学习和管理方式的变化,由原先的高中阶段的指令式管理,变成了独立自主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以致很多学生都无法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在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环境中,他们倾向于自我放任,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干扰和诱惑。
2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交互性、丰富性和及时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校园网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务的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网络时代,借助便利的通信条件,信息传播迅速,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条件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各类问题,以及通过网络平台来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及时动态,将一对一的单线式联系拓展到一对多的发散式联系,提高管理的效率。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育往往是单向式进行的,信息的传播也是单程式的,缺少必要的反馈和互动。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段,通过班级QQ群、微博、高校通平台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已经逐渐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
(3)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为新生事物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网络的发展,许多新事物也在他们中间开始迅速流行,如人人网、飞信、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会通过以上的这些软件和媒介来分享和展示他们的思想情感,因此关注这些媒介可以更好地掌握他们的真实动向,甚至了解他们一些内心的状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长避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1)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进入3G时代,手机媒体逐渐演进成重要的文化、娱乐和传媒平台,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基于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载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新内涵。可以运用高校短信平台,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和切入点,编制相关的简短信息,发送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利用手机邮箱,对学生关心或者困惑的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进行解答、交流、沟通,帮助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手机博客,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碰撞思想。
(2)充分发挥网络的感染力,做到网络学习化,学习网络化。要在做足网下大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如制作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外文学、艺术和音乐等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软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此外,为保持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积极健康,还要组建网络“清洁工”队伍,以便能及时清除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里的“垃圾信息”,保持这块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的纯洁性,以引导大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懂网络的思政工作者2a8c79ce10a949a281ecfec064e65a8a。21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有人说:“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要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结论
总之,网络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合理引导、科学管理、培养锻炼、长善救失为工作主线,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和优秀的信息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时代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章杭科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高教与经济,2011(9)
[2]张丹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才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