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培训的受益对象是政府、企业、个人,他们也是培训主体。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管理机构、培训费用、会计制度,建立培训市场等促进培训效率提高,营造培训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学习技能。行业协会承担独特的培训责任。企业培训内容要多样化,企业战略影响培训需求。政府、协会、企业三者的培训客体、培训内容是不同的。及时准确的培训效果评估反馈不能忽视。
[关键词]培训市场;培训规划;产业变革;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35-02
1培训规划要注重其技术设计
良好的培训规划设计是应用可行的技术、方法去实现培训规划的设想,注重操作性与实践应用。培训增加社会人力资源保有量,人不需要被捆绑于某一固定组织,人力资源的游离性昭示人力资源部分属于社会;培训又具有个体性,通过培训而传输的知识与技能流量又蕴藏在自然人的心智中,对同样的培训内容、方法,不同人的接受、理解乃至实践运用能力又存在差异,因此培训也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个体性。产业连接着政府、企业与个人利益,产业振兴给政府提供财税与增加就业量,产业兴盛提供产业内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更长的生命周期,产业兴衰直接关系着个人的经济状况、技能变化。培训受益对象是管理社会的政府、企业、员工;培训主体应是政府与协会、企业、个人三个,这三者三足鼎立,共同支撑完整的产业变革战略下的人力资源培训规划。鉴于本研究项目的要求,本文只探讨政府、协会、企业培训主体的培训规划技术设计。
2政府的产业变革下的人员培训规划设计
(1)培训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司,只有军官转业安置司、职业能力建设司,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职能就分散在这两个机构中,能否整合政府培训机构呢?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阶段特点,可以成立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司,专门管理政府的培训规划。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从属于组织战略的。根据钱德勒的观点,战略决定组织结构。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引发社会各方面的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
企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机构,由于企业掌握的产业变革的信息资源要大大少于政府,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独特位置,综合各种因素来预测产业演变趋势,引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领域的智库资源进行决策,制订中长期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只有政府部门才能宏观把握经济发展情况,政府培训管理机构是人力培训规划与预测的主体,具有权威性。因此,建立中央政府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司、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应培训职能管理机构,能够加强对培训规划的组织领导、培训政策制定等工作。
(2)培训资金及其管理。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有规定,但对社会化的公众培训这样的公益活动几乎没有,培训交给企业去完成或者员工到赢利性培训机构去学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存续的变数冲击着企业的培训职责,不能体现培训的社会性一面,也不符合建立人本社会的要求。社会失业问题的背后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的低质。政府提出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没触及到公众培训的具体预算安排,落实培训专项费用是培训的物质准备;对奢侈商品消费按其营业额征收消费税,且在此基础上征收职工培训费,充盈政府设立的培训专用资金账户。在培训费用管理的另一面,结合目前的税收制度改革,可以考虑工资总额4%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且予以税前抵扣。对人员培训方面的会计制度可以有所变动。一线员工的培训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账户,无疑影响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培训投入的发挥作用时间长,它属于智力资本或者智力资产,培训是一种投资而非成本,会计上可以列其于资产类里面的“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3)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政府建立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进行管理,不行政指定培训机构。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某些教育机构超编严重;部分老国有企业退休或暂时歇岗的高级技术员工也存在,面对巨大而迫切的培训需求,只要培训配置科学合理,完全可以达到培训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政府只要公开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资格条件,如师资水平、培训设备硬件、实训基地配置条件,自然会出现很多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结业技能鉴定机构不应该是培训机构本身,实行培训与考核鉴定分离的制度设计。政府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动态、随机地请异地机构进行考核技能等级。
(4)政府培训氛围的创设。培训是系统工程。除规章制度的安排设计外,培训效果还靠受训者自我努力,培训文化环境营造可以激励学员。政府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技能比赛,选拔优胜者进行表彰,营造提倡培训、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比赛中年轻优秀者可以送入高校免费学习,学识提高对于未来的更高技能掌握有裨益。设立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工人技术职称,发布技术等级的行业指导性津贴标准;对技能人才进行宣传、表彰、举办社会仪式是创设培训型、学习型的社会文化的有效方法。
(5)政府的培训内容的定位。政府培训目标是新员工适应新岗位,培训内容定位于前瞻性、预测性的未来产业变迁的知识、技能,即技能储备。政府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所掌握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充分信息、产业利润率的历史数据预测产业发展动向:国外先进产业是否转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否可以发展此产业?国家产业结构监测数据是否出现结构严重失衡?城市化加快的大规模农业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数量的估量,辅之以数学模型,根据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科学配置比例加上一定弹性来确定需要培训的从业者数目,防止培训过度或者不足。
(6)政府培训对象。政府培训的客体是三个群体。一是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即使是受过教育的也要进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城市经济的知识与技能含量比第一产业的农业要高,工业产品工艺流程长要求员工抛弃农业中的小农自我意识,个人要从属于社会化大生产,从而培训也要求培训合作意识;三是城市中无职业或者企业破产消亡而没有受到企业培训的人,这很重要,我们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文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是需要的,但这是填“肚子”工程,而培训是填“脑子”工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协会的产业变革下的人员培训规划设计
协会培训目标是在岗员工适应技术升级后的岗位。协会发挥组织与协调产业内单元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形成管理协同效应,可以尝试集中式的行业培训。产业内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逼近了市场价格,为生存,部分企业只能放弃培训。面对参差不齐的行业内企业的培训状况,进行集中培训可以是较优的选择,发挥培训这种服务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协会内企业员工也可以互相学习,培训效果要比单纯的外部培训师的灌输要强。这种培训制度设计是利于协会、企业、员工三方。协会培训内容注重对在岗职工的产业技术升级的技能培训。行业协会通过与政府的信息联系,按照政府的培训指导要求,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目前员工与产业升级后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差距,进行培训。
4企业的产业变革下的人员培训规划设计
企业培训目标是企业现有职工绩效提高、对企业适应与忠诚。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心理培训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企业文化培训提高员工忠诚度从而保持员工队伍稳定、减少培训损失;伦理训练是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的培训内容。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培训可树立道德至上意识,保护了职工,也树立企业对外良好形象。最后是技能缺失的培训。在培训的途径上,新员工要进行集体培训,坚持分散式师徒制的日常培训,变革传统的方式。岗位轮换培训是为了员工发展,培养员工多样技能、驱除工作单调枯燥感、人能匹配的动态人事管理需要。面对新产业的技能升级,企业要及时告知员工,如自身培训条件不允许,可以分批送员工到高校等外部机构培训。
企业战略不同,培训应有差异。企业如以市场占有率为战略目标时,培训对象以沟通能力、营销技巧的掌握为主。培训方法包含课堂授课、案例法、师徒制、岗位轮换法等。产业转移后,企业员工整体文化与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在高中以下时,脱产学习是可以的;年轻人居多的企业可以进行脱产学习。年龄较大者,案例教学、现场培训较好。
对于产业升级前的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根据企业下一步发展目标与员工的技能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来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平常绩效考核成绩,选择部分优异员工去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制单位脱产培训;也可以请新技术领域创造者来企业培训。培训可以通过新产品的图像或者产品模型加强学员理解能力。
5培训效果的评估分析
培训评估实际是培训效果的管理与控制。准确的培训评估可赢得领导对培训的支持,调整培训内容与方式,减少培训资源浪费,保证培训规划达到目标。培训过程的监控与效果的评估,往往是企业最容易忽略的重点。影响了未来培训工作的拓展。常用软性数据为六个部分:工作习惯、氛围、新技能、发展、满意度和主动性,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定性化评估,定性问题可以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定量化处理。硬性数据包括培训成本、培训时间等,这类数据可以进行定量化评估。依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著名的培训评估模型,对培训的绩效评估进行四个层次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林媛媛企业培训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22.
[2]杨方方培训规划的三个阶段[J].人力资源,20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