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小小“告状王”

2012-12-29 00:00:00景宜
家庭百事通 2012年2期


  4岁的睫儿在家里算是千金公主、掌上明珠,不仅我们做父母的爱她疼她,爷爷奶奶对她的话也是奉为圣旨。有几次,睫儿故意谎称奶奶骂她了,爷爷便假装打奶奶逗宝贝孙女开心。
  最初,我也不以为然,但没想到才送睫儿进幼儿园半个月,问题就开始出现。老师反映睫儿特别爱告状,而且总是无中生有。比如,她说同学乐乐抢她的卡通画,可等老师责问对方时,乐乐却很委屈地回答是睫儿要送画给她的,小朋友们也都作证事实确是如此。
  老师让睫儿注意改正。但下次,小家伙仍然嚷嚷道:“老师,军军把我撞倒了。”或者“老师,菲菲的菜汤倒出来了。”“老师,夏蕊弄疼了我的手。”……也许是受睫儿的影响,其他学生也跟风向老师告状。
  老师询问我们睫儿平常是否爱告状?我想:何止是一点点爱呀。哪怕遇到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她也要向大人汇报,不愿自己解决,非得让我们给她撑腰。如果家人不帮忙,她便大哭大闹。每次告状完毕,看到对方挨打或受批评,睫儿就幸灾乐祸,特别开心。
  老师分析后告诉我:如果长期如此,恐怕睫儿的性格慢慢会“扭曲”。她会在一片帮忙声中,以为只要告状就可以得到援助,就可以“为所欲为”。
  听闻这番提醒,我不得不反省,公婆二老包括我们夫妻似乎都在纵容孩子,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地给孩子撑腰,才逐渐把睫儿娇惯成为一个不讲道理、乱告状的蛮横女。
  于是,我把老师的意思跟丈夫表明,然后一起说服二老,让他们认真看待睫儿的告状行为,不能再把她惯成小小“告状王”了。做通各自思想工作后,我们家形成统一的战线,每次睫儿哭着告状时,我们都要求她回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慢慢引导她判断是非对错,如果是错的,那大家绝不帮她。
  学校里又有老师配合监督,所以睫儿的无理告状几乎都没能生效。前段时间,她跟同学丫丫争抢玩具互相抓破了脸,是睫儿先动手,但她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说丫丫先抓的她。
  老师宽容地让两个孩子把事件都从头说一遍,对她们的打架行为进行了批评,并建议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要和平解决。若解决不了就找老师来,不能打架。
  回家后,我又教育睫儿一定要“换位思维”,告诉她如何正确对待矛盾以及解决办法。我说:“你平时总和丫丫一起玩,如果因为打架向老师告状,她再也不理你了,你还会高兴吗?”睫儿摇摇头,显然不高兴。“所以你应该知道,要友好对待朋友,不能任何事都靠武力或者告状去解决哦,你可以试着跟她和好啊。”我接着补充。
  睫儿虽然年龄小,不过她爱看书也挺懂道理,温柔地同她讲,她就会学着自己换位思考,正确对待和同伴的矛盾,自然也少了一些告状的次数。至少比起以前与小朋友相处时好很多,没有再一遇上细微的矛盾就立刻扭头找家人,也没有拉拢家人急切地帮她出头。
  在首次调教结束后,我发现睫儿并不讨厌小伙伴,只是她不懂如何与人相处,错误地觉得告状就可以解决彼此间的纷争,再加上有时我们大人敷衍了事,甚至总是偏向睫儿,助长了她告状的气焰。
  现在不同了,我还给她设定“法院公审”。通常法院会严肃对待原告的告状,而大人却总认为孩子之间的告状随便说说就行了,不必当真。可是在孩子的世界中,正是这一件件小事逐渐奠定起属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法院要公正公平地断案,在孩子告状时,大人在他心中的威严不亚于神圣的法官,我们也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的“案件”。
  等遇到睫儿再状告小朋友,我便在公正方面下工夫,开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审”会议。把小朋友都叫到一块分为原被告、证人、旁审员……听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辨清孰对孰错后再评理,对的给予表扬,错的会批评和惩罚,并且想方设法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办。
  对于睫儿一些鸡毛蒜皮的告状,我们“法院”都不予“受理”,让她自觉无趣。当睫儿觉得不是任何告状都可以让自己占上风时,她告状的频率会明显降低。有时候她出去玩才向我抱怨:“妈妈,阿姨家的妹妹手脏得要命还不肯洗。”“刚才那小哥哥随地扔垃圾,真讨厌!”……
  尽管睫儿这样的告状有理由,但她发现别人缺点的同时,自己身上也恰巧有这些毛病,因此,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睫儿“因势利导”:“他们这样做是不对,你会怎么做呢?”我鼓励她说出正确的行为,帮助她把“被告”当做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告成年人的状,我也会引以为戒。
  有段时间,睫儿似乎特别注意小朋友与成人父母在行为标准上的差异,总是向我告状:“为什么爸爸昨晚看球赛那么晚你不管,我要看动画片晚一点你就不让?”或者是“为什么吸烟有害,爸爸还总是吸烟?”等等,这时我通常会觉得很头疼,不知怎么解释才好。似乎只能敷衍睫儿说她爸爸这样做不对,我们要一起批评他。由此也可以看到父母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榜样。
  后来,我想到一个积极的处理办法,当着睫儿的面,让丈夫把烟都交出来,并说明抽烟是有害健康的,从而教育孩子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和坚持的,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今,睫儿在幼儿园每天都玩得开心。和朋友相处好了,自然告状也就少了,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家长,都对她的表现很满意。
  依我的经验来看,独生子女告状的主因仍是孩子没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互相合作、相互沟通才依赖大人。我们应该让他们看到伙伴的优点,接纳伙伴的缺点,并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相互帮助。当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时,自然也就不会告状了。
  还有,作为父母在接纳“诉状”之后,必须认真公正地对待孩子的告状,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多尝试自己处理矛盾和不快,以利于他们形成健康阳光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