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永远OK

2012-12-29 00:00:00可木
看世界 2012年18期


  最近回国了一趟,在我学语言的那个私人培训学校,作为评委参与了一次日语卡拉OK唱歌比赛。令我非常震撼的是,有很多刚学日语,甚至还不会讲几句日语的孩子,居然像明星一样站在舞台前唱起了卡拉OK。我觉得比起拿着书死记硬背,这样的小活动有意义多了。
  有一定日语基础的人都知道,日语是一个由本地语和外来语组成的语言。随着传教士的入境,不少新鲜的东西被带到了日本。新鲜的东西当然会有不少的粉丝追捧,战国枭雄织田信长就是一个喜好舶来品的大玩家。到了19世纪的日本更是由于黑船来航而国门大开,外国的东西蜂拥而至。总督佩里带给日本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挑衅,更是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当我国清末的大学问家魏源喊出“开眼看世界”的时候,日本早就掀起了一股文化的革命。其中很多用日语无法注释的东西,日本人直接采取了音译的方式,更新了外来语。所以经常有朋友说,日式英语很奇怪、日式法语很奇怪云云。殊不知他们说的其实都是日语。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一个被无数人记住的外来语出现在了日本语的字典里。而且很特殊的是,这是个和式外来语,是由日本人创造的。那个年头,有无数的日语词汇开始植入其他国家,并融入了其他国家的语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我敢说影响了全球几亿人的生活方式的,就是这个词语——“卡拉OK”。
  “卡拉OK”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日语里的“空”音为卡拉。“空”能OK,就是卡拉OK了。为什么“空”能OK呢?因为“空”的地方,就是没有人唱的,所以你去唱就OK了。造出这样的词的人,是不是很好玩呢?
  卡拉OK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发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人所看好。因为卡拉OK是一种平民娱乐,任何人都可以唱,任何人都能唱,哪怕唱走调了也很过瘾。这个金点子来自日本上班族的智慧。日本的上班族总是不辞辛苦,在老婆孩子和科长社员之间来来回回。这样无聊的生活方式培养了大批的下班饮酒族。喝闷酒当然无趣了,有人就突发奇想地高歌一曲,引来满堂彩。店家发现这个小彩蛋以后,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商机,于是就出现了电视机、伴奏、话筒的包间,这就是最早的卡拉OK了。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不光是日本,以至于周边国家,乃至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遍布了大大小小卡拉OK。
  我在日本唱过很多次卡拉OK。店家的“装备”往往差别不是太大,一般来说一个壁挂电视,一个遥控器,两个点歌板,沙发、茶几看店家的大小定。进去之前自己点饮料和食物,单品几百日元左右。(有的店家也会送开水。)不过由于日本地方小,小包间占多数。我和朋友常去的是国内的那种量贩式的,唱歌的时间自定,也可以包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一般来说一个人使用一小时在200日元到500日元之间,和国内的价格比差别不是太大。
  进了卡拉OK,当然是唱歌了。日本的卡拉OK,不光是日语歌,一般中文歌、韩文歌都有,有的小店还有马来语、印尼语之类的歌。
  日语的中文歌单里有很多周杰伦和陈奕迅的歌,我有很多日本朋友都喜欢。我个人很喜欢的陈小春,有一个日本的连锁卡拉OK店里居然有40多首他的作品。女歌手属邓丽君的歌是最多的,一般的卡拉OK都会收录全部的曲子。当然,日本的卡拉OK,日语歌自然是最多的。日语歌的更新速度也是匪夷所思的,有时候一个月前新番动画里的片尾曲,第二个月就有了。比如夏目友人帐里的《夏夕空》,中孝介(日本歌手,以演唱奄美岛歌出名,其作品因发音独特高亢而颇具难度)唱的,那时候我没有看过这个片,不过是因为看到中孝介的名字就激动了,自然这首歌后来也成了我最拿手的一首日语歌。
  记得最近的一次去卡拉OK,是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一起过生日,去唱了一次。其实唱歌是一个锻炼语言最好的方法了,因为歌曲时而断续,时而抑扬,比生硬的语言更有节奏感。有空约几个朋友一起去几次卡拉OK,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都给发泄一下,那是非常舒服的事情。当然了,有想去日本的朋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不去逛街、不去拍照、不去搭讪,但是一定得试试日本的卡拉OK。
  作者:可木
  深度宅男轻度大叔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