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刘若英为黄磊的手记《十七楼的幻想》作序——
“很多人问过我:‘黄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常常我也这样问我自己,但终究是没有答案的……他看似风清云淡,却时不时会绵密的令人难以招架。你以为通往他的道路笔直了,他又会不经意地制造许多曲折。”
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黄磊执导的微电影《老男人历险记》举办首映礼。那天的他,一会儿手持话筒神情肃然,“低成本类型片的时代应该来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拍戏。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大片”,过会儿,当有媒体追问,能否举例反对哪部大片,他又抬头睁大眼睛,“你觉得像我这样狡猾的人会举例么?”
10年间,他从《人间四月天》里的诗人徐志摩,落地到如今正热播的《夫妻那些事》里的丁克族唐鹏;从尝试各类包装、出过唱片的偶像,到近年来活跃于话剧舞台,兼做编、导。除此以外,恩师齐士龙说,他是个好儿子、好学生、好朋友、好老师、好父亲、好的“家庭煮夫”。
“啊,太中庸”,黄磊说,“我不是天才,就是平均分高。”
本不愿演戏
1990年,北电招生前夕。一个顶着亚麻色头发的大男孩推开了教授齐士龙的办公室。
“学院不是谁都接待的,”心知肚明的齐士龙打发道,“手头正忙,你先到楼下待会儿去。”早有人向他推荐,男孩叫黄磊,父亲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为“国话”)的老演员黄小立。
初次见面,最打动齐士龙的莫过于黄磊的眼睛,“很明亮,还有点贵族般的忧郁。虽然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追星族,但我认为所有大明星,特别是偶像级明星,眼睛里都带点忧郁,这容易引起姑娘们的幻想。”“其实就是黑眼珠大,说白了像狗眼。”黄磊倒不在乎。
当年,他更不在乎的是当演员,“我从小在剧团老看戏,觉着这行没意思。为演出,我爸我妈经常不在家,晚上就剩我和我姐。大家还说你出自艺术家庭,学校一有演出,就想让你上台演节目。所以至今,我都有一问题——演不了小品。”
父亲长于感性思维,他却偏好数理化,曾想将来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偏偏姐姐死活不听劝,父亲只能将衣钵传承落实在他身上。
“我爸没教过我,也没提表演上的事,但他做了一件更绝的事——常常夸我。上中学那会,我爱看小说。我那屋有一小布帘,我爸常撩起布帘,露出一脸来问我看什么。随便聊完几句,他说好,真棒,然后欣赏似地看着我。再后来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排练是开放式汇报演出,我爸每次看完回来,从不说我哪儿演得不好,只说演得真棒,比我们剧院好多演员都演得好。慢慢地,我也就觉得自己真还可以。”
黄磊在北电的头回露面,是在同学贾妮的生日会上。
“他那会还没长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