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有什么药效

2012-12-29 00:00:00刘夙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7期


  保护非我族类的意义
  以引流熊胆汁技术立足市场的商业公司归真堂,在谋求上市的路上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法无明文禁止,但熊胆是否具有药用价值?有了廉价人工替代品以后,为何仍然有人活熊取胆?这些有力的发问,引发人们对熊-熊胆这一利益链的质疑。而熊与人类长久以来的复杂关系,从阿依努人的“熊祭”到泰迪熊的诞生,实际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既然知道熊去氧胆酸是熊胆汁中溶石的有效成分,那么大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去制备,有什么必要从天然的熊胆汁中提取?
  一说到熊胆,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味中药。不光是熊胆,以各种各样的动物胆入药,是中医的悠久传统。
  动物胆有什么药效?《本草纲目》中是这么说的:“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简单地说,就是中医认为眼睛和肝、胆有密切的关系,肝胆有问题,眼睛也会有问题;而根据“吃啥补啥”的法象药理,吃胆就可以补胆,补了胆,眼睛的病自然也就好了,所以各种胆都可以明目。
  动物的胆又被认为具有“苦寒”的性味,而苦寒之药常常是用来“降火”的。偏巧,“火症”里面有一大类叫作“肝火”,既然是肝的“火”,用胆来治当然最恰当不过,所以胆又有了清热的功能。就这样,明目、清热成了动物胆的两大“药效”。
  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动物胆有其他功效,比如《本草纲目》记载,熊胆还能“治诸疳、耳鼻疮、恶疮”,“杀蛔、蛲虫”,“平肝”,治“惊痫疰忤”,甚至久患痔疮,以熊胆涂之也有奇效,而且是“一切方不及也”。因此,归真堂的熊胆粉说明书称,本品“能清热,平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基本上全盘因袭了中医的说法。
  然而,在现代医学看来,动物胆既不可能明目,也不可能清热。近视、老光、角膜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青光眼都可以引起视力下降,但它们却有完全不同的病因,必须对症治疗。同样,“火症”也只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也必须对症治疗。即便只是缓解发烧、发炎之类“火症”,动物胆也毫无用处。因此,如果是为了明目、清热,压根就不应该使用熊胆制品。在这种情况下,熊胆制品是否有代用品就完全是个伪问题。
  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现代医学有一个发现,却为熊胆找到了一种新用途。在介绍这个发现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胆汁的成分。
  胆汁是由肝脏而非胆囊分泌的一种粘稠液体,由胆囊将其汇集后,经由胆总管排入小肠的第一节——十二指肠。胆汁有两大功能,第一是帮助把食物中的脂肪打碎成微粒,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第二是把肝脏中的一些脂溶性排泄物,主要是胆红素和胆固醇带离肝脏。如果胆汁成分异常,胆红素或胆固醇过量,胆汁酸盐没法把它们全都紧紧地包住,它们便会在进入十二指肠之前从胆汁中沉淀出来,形成胆结石。
  既然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过量析出的胆红素或胆固醇,是不是可以让胆汁含有更多的胆汁酸盐,来把胆结石溶解掉呢?答案是肯定的。实验发现,口服胆汁酸或其盐,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起到溶石的效果。不过这些吃到肚子里的额外的胆汁酸或其盐并不是简单地从十二指肠倒流回胆管中去溶解结石,而是先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到肝脏,再被肝脏和自身合成的胆汁酸盐一起分泌到胆汁里,然后再溶解结石。
  胆汁酸有很多种,包括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等。熊去氧胆酸,在一些熊类的胆汁中含量较高,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胆汁中却不存在或仅以微量存在。
  实验表明,在这么多种胆汁酸中,熊去氧胆酸的溶石效果最好,毒副作用也较小。这样看来,熊胆在治疗胆结石和其他某些肝胆疾病方面的确有一定效果,而这似乎也体现了中医所谓熊胆“平肝”的功效。
  问题是,既然知道熊去氧胆酸是熊胆汁中溶石的有效成分,那么大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去制备,有什么必要从天然的熊胆汁中提取?事实上,把鹅去氧胆酸或其他某些胆汁酸转成熊去氧胆酸的工业成本并不高,市售的合成熊去氧胆酸制剂每1克售价仅在6元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何况,口服胆汁酸治疗胆结石的疗效非常有限。据统计,这种疗法只对20%左右的胆结石患者起作用,即使是这20%的患者,也须长期服药,一旦停用,结石又会复发。长期服药的后果,一是加大了毒副作用,二是大大增加了治疗费用。所以到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胆结石的办法,仍然是外科手术,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这个方案比口服溶石划算多了。
  综上所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熊胆制品用于明目、清热,那么完全起不到治疗的效果,本就不该使用。如果是用于治疗胆结石和其他肝胆疾病,那么完全可以使用人工合成品代替。当然,如果非要说中医是和西医不同的医学体系,那么在这种逻辑之下,熊胆制品的确是不可替代的,但这就成了一个信仰问题,和科学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