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江泽民态度

2012-12-29 00:00:00安库雷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7期


  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对美国展开为期8天的国事访问,这是1989年以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美,也很可能是江泽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访问。
  一个多月前结束的“十五大”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一次,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改革正在向前推进,社会重新活跃起来,香港也在7月1日顺利回归,可惜“一国两制”的提出者邓小平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2月19日,这位老人在宁静中离开人世,江泽民为其举行了庄严的追悼仪式,50分钟的悼词里,他5次掏出手帕来擦拭泪水。
  “没有人把1997年和1976年混为一谈,”传记作家凌志军写道,“毛泽东的后人把他留在天安门广场上,让后人世世瞻仰;邓小平却让自己葬身大海,从此杳无踪迹。”
  “经济!是经济!听起来江的咒语和克林顿的并无两样。”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后来说。信仰失落以后,经济增长就成为了凝聚人心乃至政府合法性的最大来源。这个社会也曾找到另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但政府对它总是半心半意。1996年最火的一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5个年轻作者在书中批判了美国的浅薄和虚伪,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没有直接评价这本书,只是说它的出版表明中国有言论自由,后来不久,他就宣布,江泽民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访美前一天,江宣布中国同意签署《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两个人权公约之一。看起来他的心情大好,访美的第一站从夏威夷著名的Waikiki海滩开始,而这并不在他的公开行程上。《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当江泽民突然出现在Waikiki海滩时,着实让很多游客吃了一惊。“他戴着黑色泳镜和粉白相间的泳帽,”这位记者描述道,“当他走向海里时,看上去有点像一位意大利赛车手。”他游得很慢,大约游了一个小时,当天有人问起他坚持游泳的原因,他解释说:我不会服老。
  江似乎颇能享受这些重要的时刻。一年前在菲律宾的一艘游艇上,他和当时的总统拉莫斯跳起恰恰,还唱起了猫王的《Love Me Tender》。得知江要和克林顿会面,拉莫斯给他出主意:用歌声吓他一跳!江泽民没有用歌声吓唬美国人,但正如《时代》周刊所说,他展现的中国官员人性化的一面,让美国公众也吃惊不小。
  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殖民时代城市威廉斯堡是江泽民在美国本土的第一站,弗州州长乔治•亚伦请他的夫人、威廉斯堡市长苏姗•亚伦代为举行午宴,据说他本人正在为共和党助选——这种情形后来在纽约又出现,高级官员中只有前总统乔治•布什愿意参加与中方的早餐会。这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8年前的阴影尚未完全退去,“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又交相制造出新的敌意。
  访问以美国历史与传统之旅起步,江泽民坐车穿过老街,他戴着一顶18世纪的金色黑边三角帽,这让一些人想起邓小平1979年访美时在休斯敦戴上的牛仔帽。作为一位经常对美国记者引用托马斯•杰弗逊名言的中国领导人,他甚至还抽空会见了这位《独立宣言》起草人的扮演者,一位名叫Bill Barker的演员。Barker后来透露,他们谈论了建筑与音乐,并未涉及任何政治话题。
  传统之旅后来在费城得以继续,这里是美国民主的诞生之地。江泽民去了著名的独立厅,有大约两百名示威者在外抗议,响动颇大,中方工作人员一度对此感到不安。“我们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我们没法把抗议者驱离公共街道。”市长Edward Rendell说。独立厅正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签署之地,江在那张古老的橡木桌旁坐了一小会儿,然后在游客留言本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10月29日,访问最重要的一天。21响礼炮在白宫南草坪鸣响,江泽民与克林顿举行了高峰会谈,克林顿致辞道:“您的改革使数百万人脱离了贫困……中国人民现在生活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他还赞扬了江在珍珠港敬献花圈的举动,“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必须再次携手。”江泽民则说,“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合作潜力,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事实上,在之前一天晚上,两人已经有过一个“亲密的、个人的”交谈,克林顿向江展示了由林肯亲笔书写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稿,“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看到这些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文字,江泽民显得非常高兴,开始用英文大声朗读。一位美国官员说,江对这一珍贵文件的热情,使两国领导人找到了在过去冷冰冰的(《纽约时报》语)4次会面中所没有的共鸣,并促成了他们最深入坦诚的一次讨论。
  克林顿在自传中回顾了那次交谈:“我们没有解决我们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了。在江泽民返回布莱尔宾馆后,我上床睡觉,思考着中国将在现代社会势在必行的推动下被迫变得更加开放,在新的世纪,我们两个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伙伴,而不是对手。”
  这是1989年后中美第一次峰会,也是苏联解体后中美第一次峰会,如果说在1970-1980年代,中国对于美国的意义还停留在“(美苏中)三角关系”语境里,那么在这次峰会,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来“(美中)双边关系”的气息。一位美国高官说:“(中美关系)将是我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我们必须确保中国在下个世纪是一个相对友善的国家。”
  不妨看看29日当晚国宴的客人名单:前总统吉米•卡特、5位国务卿、财长罗伯特•鲁宾、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有资深国会领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美国广播公司的戴安娜•索耶、通用汽车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梦工厂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迪斯尼的迈克尔•艾斯纳、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
  但江泽民尚未完成他的任务,11月1日,他计划在哈佛大学进行一次举世瞩目的演讲,因为担心大规模的抗议,白宫方面曾建议江泽民取消演讲,但他还是去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江泽民告诉哈佛的听众,自己40年前曾作为一位年轻官员来过哈佛,明白民主的一般含义,但他补充说,“而我从夏威夷开始的美国之行,让我对美国的民主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比我在书本上了解得更具体。”
  但这听起来有更多客气的成分,因为在其他场合,江寸步不让。行前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他把“相对论”用在了政治领域,“民主与人权并不是普遍而绝对的……我们首要任务是确保所有中国人的温饱得以解决”,面对50位国会议员的提问,他为中国辩护说“我们可以宣告,中国社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开放”,而在两国元首的联合记者会上,他当场反驳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是相对、具体的,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45分钟的演讲里,江把重点放在解释中国上,“要了解中国,可以有很多视角。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对于那些示威者来说,江在哈佛的演讲是一次终极摊牌的机会,他们不出意料地包围了演讲厅,这是越战后哈佛校园内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虽然我已经71岁了,但耳朵还很管用,”江被问及对屋外的抗议者有何感想时回答,“我演讲时,能听到外面扩音器的声音,不过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说得更大声。”
  听众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
  在江泽民抵达哈佛大学之前,他曾向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坦承,感觉“自己将在哈佛经历一次大考”。现在我们可以说,他已经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可惜国人在电视上看不到这些画面,大家都在忙着下岗、下海、奔小康呢。1998年,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来中国观光了3周,在为《纽约客》撰写的文章里,他夸奖中国人充满了活力,总是高高兴兴的,“快速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修复了中国人心灵的伤痕”,不过他也对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赚钱热情感到不适,“疯狂又极富进取心的商贩们简直要把各种商品递到你的脸上。”
  也是在这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歌唱家李光曦、李谷一和张也合唱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新歌《走进新时代》,“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参考资料:《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我的生活:克林顿回忆录》、《纽约时报》及《时代》周刊当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