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尼克松的名字就像一块敲门砖。”美国企业家爱德华•尼克松(Edward Nixon)说。他曾经去广东参加过一次美国制造企业在中国的联合会,会上,他发现一些企业盗用“尼克松”的名字命名,他们说,“尼克松”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样命名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好感。
爱德华•尼克松今年82岁,身形瘦削,背部有些微驼。他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惟一在世的弟弟、尼克松国际集团的总裁。迄今为止,他已经来中国36次了。
40年前,他哥哥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之前中美两国已经中断往来20多年。白宫发言人称这次行程为“登月之旅”,他们的总统像是要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时,封闭的中国在美国人的印象中就是关于中国人和共产主义制度非人性化的夸大性宣传。
访华的7天行程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爱德华•尼克松的生活也被改变了,多年来,尼克松国际集团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合作。2012年2月,应“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日”活动之邀,爱德华•尼克松一行数十人来到中国。在担任尼克松先生访华特使的美国鹏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龚其恩先生的协调安排下,在40年前尼克松总统上海之行下榻的锦江宾馆,爱德华•尼克松和美国前白宫机要秘书詹姆士•休姆斯(James Humes)接受了本刊专访。
“尼克松访华无疑是最重要的总统访问,除了总统前往火星,恐怕永远不会再有那样重大的访问了。”爱德华•尼克松说。
“我将要去中国”
爱德华•尼克松比哥哥尼克松总统小17岁,两人的志趣并不同。弟弟是地质学家,哥哥则是政治家,哥哥既没有在石油钻井平台上工作过,也从未走进锡矿山去勘探。但两人喜欢互相学习。
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弟弟尼克松希望陪同前往,去看看那个“神秘的中国”,但哥哥总说,“再等等。”弟弟的随访愿望终未成行。
“早在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他就曾表达过到中国去的愿望。”休姆斯说。休姆斯曾担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和里根的演讲稿撰写者,出版过两部与尼克松有关的著作,《尼克松的领导能力和谈判十诫》、《只有尼克松》。
1959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在为次年竞选美国总统做最后的冲刺。有一天,他在家中举行了一个假日派对。休姆斯的妻子戴安娜•斯图尔特当时是尼克松的秘书,两人受邀参加了派对。在派对上,休姆斯看到尼克松在吃中国的食物——饺子。尼克松对他说:“年轻人,我将要去中国。”21岁的休姆斯不解地问,“你是说要去台湾吗?”尼克松直直地看着他说:“我说得很清楚,是中国!”这距离他与基辛格搭档还有10年时间。
“通常,政治家的决策都是考虑到下一个任期,尼克松正是亲身实践他的决策。当他俯瞰整个世界的时候,他意识到,这个时刻可能更适合他与中国进行谈判。他不想等待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在谈判中将获取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休姆斯说。但这一次“去中国”的愿望随着尼克松竞选落败、肯尼迪上任、越南战争爆发而没了下文。
此前,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当周恩来总理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伸出手准备握手时,杜勒斯转身而去。当时美国政府有明确规定,不准代表团中的任何成员与共产党人握手。杜勒斯的态度反映了美国主流人群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竞选落败后,尼克松暂时离开了政坛,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整个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对越战财政开支高达2000亿美元,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各种现代化武器,付出死伤几十万官兵的惨重代价。美国国内反战浪潮日益高涨。
同时,苏联的军事工业迅猛发展,核力量已经追上美国,各类常规武器,尤其是海军力量得到大规模的扩充。美国逐渐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日益恶化。
1969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美国大选中击败民主党人休伯特•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乔治•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刚一上任,他就给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写了一个备忘录:“我们应该对下述一种态度给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