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命悬渤海湾

2012-12-29 00:00:00周范才林坤
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24期


  30出头的渔民周建兴脚上套着两只长筒靴,踩着没入脚踝的泥泞,在背后抄着双手拖着一只簸箕使力拖上岸来。簸箕里盛着上十斤手指长不到的各种不知名的鱼虾,簸箕一路拖行压出一条长长的痕迹,一直延伸到数百米外的薄雾里。
  站在大堤上,用高倍望远镜望去,薄雾里有一片星星点点的小黑影。“是不是那种麻雀样的鸟?”周建兴向本刊记者笑笑,“你来得太晚了,早上六七点鸟离岸边就几十米。”
  那正是周建兴所熟悉的。这里是唐山市渤海湾畔的曹妃甸湿地数十里的长堤,他家就在30里开外的滦南县北堡村。那是一个仅有着300余人的小渔村,和周建兴一样,他们常年出没在大堤外的这片滩涂,布下渔网捕捞鱼虾,或者撑着渔船出海。
  周建兴会捕捞起一种叫着蓝蛤的滩涂贝壳,除了鱼虾外,那是渔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占据着北堡村80%左右的年收入。蓝蛤也是薄雾中小黑影的主要食物,那是一种名为红腹滨鹬的候鸟。
  这一天是5月26日。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北京女孩杨洪燕此次正是为寻访这种候鸟而来。杨洪燕皮肤黝黑,明显是长期日晒的结果。她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多少次来到这里,她所在的学院开展渤海湾候鸟追踪观测和研究已近20年。
  类似的水鸟在滦南县的这片滩涂有20余万只。而让杨洪燕忧心的事情正步步逼近。
  随着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的推进,早就面积狭小的沿岸滩涂面积正日渐萎缩。
  候鸟们将无处可去- - -那是否意味着一种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