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教育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语言暴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别让语言暴力伤害我们的学生,这是全社会和教育者的一个共识。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
一、 教师语言暴力行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一)教师语言暴力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定势思维,让教师误读学生。学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人,即使现在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他们最终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一个共识。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根据对学生已有的了解,形成固定思维,认为这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看待这些学生的时候,往往会用一种不公平的目光看待他们,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会遭受教师暴风骤雨般的语言攻击,哪怕这些学生有时也做了一些好事,但得到的也是教师酸溜溜的语言“褒奖”。
2.审视批判,让学生对抗教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独立性很强,他们学会用批判性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师。教师的性别、能力、长相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意识增强,对自己喜爱的教师表现为尊重,即使有时受到批评,也认为是对自己的鞭策,而对不喜欢的教师,则表现为憎恶,出现对教师的抵抗性心理。
(二)教师语言暴力对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影响
1.肆意评批学生,让教师情绪失控。对于一些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问题”学生,教师在无效沟通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使用暴力语言约束其行为。他们带着社会赋予教育者的权利去强迫学生接受这种教育,认为只有采用严厉的语言才能保证学生不犯错误。但在伤害学生的同时,由于教师情绪的波动,会对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的后果,教师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对其他学生的教育上,表现出情绪上的烦躁不安,认为所有学生都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对教学工作丧失热情,甚至采用停课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对学生的教育惩罚。
2.自暴自弃,让学生远离校园。现代的学生都很在意自己的朋友圈和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教师经常用暴力语言批评学生,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责的心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潜力开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整日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学生,很难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只好游离于班级之外,他们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在其他领域寻求自我和快乐,就算呆在教室里也是虚度光阴。
二、教师语言暴力伤害的预防对策
从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原因可以看出,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从学生产生错误,到教师使用语言暴力,再到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这里有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艺术可以控制和协调师生关系。
1.掌握批评语言艺术,规范评价语言
学生犯了错误当然要批评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有错时,要注意批评语言的艺术,语气要尽量的委婉一些,任何批评都必须杜绝辱骂。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鼓励性语言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巧用教育力量
教师可能会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一些优秀的学生身上,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或者伤害一些问题学生。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用粗暴的语言教育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很难改变根本性的问题。教师必须明白,良好的师生关系拥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运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教育语言,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学生才会愿意亲近教师,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3.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杜绝语言暴力
消除语言暴力伤害,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作为一个监督部门,针对教育中存在的语言暴力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如果没有尽到管理义务,上级教育部门就要对学校的管理提出质疑。二是向社会公布教育部门的联系方式,并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示。当学生遭受教师软性的语言暴力伤害时,要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勇敢地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关部门要责成学校认真核实并作出有效处理,及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学生,使家长和社会满意。
4.重视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思想认识
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问题看似出在教师的嘴巴上,但根源却在教师的思想认识上。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更要鼓励教师从行为上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的教师形象。教师要通过师德建设,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来实现自己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对学生讲文明话,不仅学生受益,自己也受益。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认识。我们需要携手同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文明、洁净的语言环境。
(责编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