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9 00:00:00孙继华马爱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6期


  2001年国家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两者的整合,实现初中语文高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 用媒体激发思维,使兴趣靠近文本内涵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人在从事所感兴趣的活动时,总是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精神加强,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兴趣和渴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学习兴趣的初中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成功的体验,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是一门教学内容跨学科的基础课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说教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形象、新颖、感染力强的优势,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架构新知能体系。
  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对这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言文,学生不感兴趣。为此,笔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些有关富春江秀丽风光的图片在“导入新课”环节上展示给学生欣赏,美轮美奂的景色把学生彻底吸引了,学生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明白了“水皆缥缈,千丈见底”的水清之美,明白了“素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水急之美,更明白了“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山势之美。随后配乐《高山流水》古筝曲,我进行示范朗读。在《平湖秋月》的音乐声中,学生进行背诵展示。在“神游其境”环节,一名学生走上讲台,配合屏幕展示的富春江风景图画,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全文。在整节课上学生兴趣浓,接受知识快,教学效果好。
  ● 用平台主动探究,让审美与行动同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选择能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初中语文名家名篇众多,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代表作,课后阅读相似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将一个单元所查的资料进行汇总,按照走近作家、名家名作、作品点评、阅读延伸等栏目制成电子图书。还可以利用学校论坛、学生个人博客、QQ空间等网络平台,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上传自己获得的资料与大家共享。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建构知识,而且还拓展阅读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古诗苑漫步》时,笔者预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联网上搜集古代关于四季的诗词、搜集历代诗人的故事和视频,分门别类编辑,分“古诗我唱”、“背诵比赛”、“百家讲坛”、“内心独白”四个环节进行展示,结果在课堂上学生激情四射,或唱歌,或播放视频,或讲古诗的轶闻趣事,精彩纷呈。学生不仅在自主交流、探究中品味了祖国诗歌,而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供思维创造大空间
  现在的初中语文已不再局限于课本,正在不断向外扩展。由于网络信息无限丰富,教师可利用网络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扩充教材内容,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量,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这种发散式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多层次地深入理解作品,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背景中掌握课文的主旨,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提高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笔者设计四个板块:序曲(了解作者)→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将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的普希金照片和生平作品介绍给学生,进行诗歌欣赏。而后展示“百度百科”上搜索的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进行品味,最后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要求学生诗意仿写,再展现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原作。利用网络技术,让四个板块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整体推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既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又利用诗歌朗读,开展仿写诗句,体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了传统模式下无法实现的大容量教学,让网络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信息技术同样如此。语文学科作为最富于情感和情趣的学科,在两者整合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作品理解的多解性等语文的本质特征,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使用信息技术,千万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只有对信息技术和语文的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整体协调,相互渗透,才能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