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2012-12-29 00:00:00吴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6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生活越来越密切,也被逐步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了适应这个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知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媒体组合运用,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情,进入角色,从而唤起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制作成形象、动感的画面。教学伊始,我播放了《身边的危险》的录像片断,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有何种危险隐患,并结合自身,讨论如何避免这些危险。为了加强感染力,我又播放了真实的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配上能震撼学生心灵的音乐、事故伤亡的照片,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整个班级都沉浸在危险造成的伤痛氛围中,这时我便适时教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 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汇编信息资料的功能,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上《大好河山任我游》时,由于学生身处乡村小镇,相对来说知识面要狭隘些,对我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得很少。因此,我通过网络搜寻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片、简介等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名胜古迹,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畅游,自由选择,吸收自己所需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优化教学结构,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品社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自主浏览向往的名胜古迹,然后再讲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不仅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壮丽多姿,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将学生以往被动听讲、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 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话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皇上”,学生是“臣民”,两者之间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战争何时了》一课中,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并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了大量资料,将战争中儿童受难的图片、死亡儿童的数据、战争时期的儿童所写的诗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课件,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了解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总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很多知识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机捕捉到教学中去,用于激活品德课堂教学,促进、实现品德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通过进行多媒体演示、网上查寻资料等,把信息技术融化在品德学科教学中,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课本与教室空间里,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验,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还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