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体时代,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广播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市场?本文从广播核心价值的差异点入手,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广播节目如何从故事化、视觉化、细节化、互动化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
【关键词】故事化;视觉化;细节化;互动化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广播业如何发挥自身独具的声音优势,让受众过耳不忘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经说过:“善于创新和寻找细分的市场,突出其彰显自身核心价值的差异点是未来传媒业竞争的主战场。”①从这方面来讲,广播节目可以从故事化、视觉化、细节化、互动化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广播节目的故事化
故事化是广播节目的一种包装手段。这里所说的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如今新闻故事化在我国媒体普遍流行,它改变了传统新闻宣传说教的模式,较好地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在故事化的表达方面,广播极具优势。因为许多故事的情节要通过讲述者语气的跌宕起伏来体现,通过声音语气等的不同变化,就能够抓住受众的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广播通过讲述者抑扬顿挫的声音、恰当的停顿、适当的点评、水到渠成的音乐衬托,能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就像西湖之声的周光、杭州电台的董明和张弓,他们在各自的节目中充分运用了讲故事的技巧以及自身良好的声音特点,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扩大了节目和频率的影响力。
以一期怀念文坛老人巴金的节目为例。作为一代文坛大家、成绩卓著的人民艺术家,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台都会做他的节目。那怎样才能在节目中推陈出新、创出新意呢?节目如果只是平平介绍巴金的创作与生平,那肯定会很枯燥。要想创新,就应该借鉴一些新的写作手法,通过故事激发听众的好奇心。这档节目是这样开篇的:
2005年10月17日晚上,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辞别这个世界。当时,我正在为女儿讲睡前故事《木偶奇遇记》。突然,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说过谎话吗?”
是呀,我说过谎话吗?面对女儿清澈的眼睛,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正在想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手机响起了短信声。
“巴金去了,你知道吗?”
“巴金死了,我的心仿佛被掏空了。”
“有他在,灯还在,如今他走了,我们还能讲真话吗?”……
故事开篇,以“我”——一个文学编辑与女儿关于讲真话的对答为线索,串起几个文学爱好者对巴金的不同记忆,引出了巴金的代表作品。静夜的秋虫、可爱的童音、不时响起的手机短信、不同人物的对答,众多的声音元素使节目悬念不断,吸引着听众听下去。这期节目播出以后,反响很好,有不少听众发短信、打电话以示共鸣,后来该节目还获得了河南省政府奖广播文艺一等奖。
广播节目的视觉化
对于广播传播来说,只是声音的即时表达,无法保存,又没有画面,如果没有记者、主持人的画面性描述,就很难给听众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局限,在发展中不断受到其他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广播节目视觉化则是广播人在探索中创新地弥补广播局限的一个好方法。
节目视觉化就是通过不同的声音、逼真的音效、形象的描述来触动人的听觉,唤起或引发其脑海中的记忆,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由此感知事物的形象、动作,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举例来说,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即将在机场分手,女的要飞往美国,男的则要留下来,迫不得已的两人依依不舍。如果只用语言:
女:我就要走了。
男:到了美国要记得写信给我。
女声旁白:这是我来美国所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写信给你……
因为没有音乐、音响、语气等的衬托和转换,这个场景的画面感并不强。如果换成下面这种形式,画面感就出来了:
女:(凄婉的声音)我就要走了。
(一段带有离别伤感的音乐慢慢响起)
男:(忧伤地)到了美国要记得写信给我。
(音乐声渐淡,飞机起飞的轰鸣声,之后渐隐)
(短暂的间歇与空白之后,一段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响起)
女声旁白:这是我来美国所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写信给你……[1]
因为音效、音乐和配音者语气的转换,节目的视觉化效果立显,听起来也更引人入胜。
广播节目的细节化
全面而传神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强广播作品的可听性和感染力,使节目鲜活起来。有精彩细节描写的节目,可以把发生新闻事实时的场面、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的感觉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
如今年荣获河南省广播新闻政府奖的作品《尘封的军功章》:
李文祥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对儿孙满心疼爱。
李文祥女儿:“刚毕业的时候叫我下地浇肥、浇麦子,叫我拉肥料去,我拉不动,上河堤的时候拉不动我害怕还急,气得我哭了,俺爹一看俺哭了就用袖子给俺擦了擦泪,说等会儿浇完地,他拉着我回家,那时候也没觉得很苦。”
今年春节前,他受邀参加省里的团拜会,回到家里,摊开手心,竟是两颗已经被挤烂的樱桃。家里穷,这样好看的水果,孩子们见都没见过,李文祥忍不住拿了两颗,攥在手里,回来要给小外孙尝尝鲜。
女儿拉不动的架子车、带给小外孙的两颗被挤烂的樱桃等细节将李文祥生活的艰辛及对亲情的眷顾很形象地展示了出来,接下来对他那不计名利的对比描绘更让人动容,而这篇文章就这样通过细节的展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广播节目的互动化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他们对媒体的需求也从被动走向主动。而随着电话、手机短信、QQ、微博等技术条件的成熟又拓展了一个广播新优势,那就是互动。广播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既容易又方便快捷,它让听众可以即时参与到节目中来,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听众的需要,使广播变得更为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互动拓展了广播的服务性。在互动节目中,主持人帮助受众慰藉情绪,缓解压力,解决问题,使广播节目的服务性大大增强。像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府在线”,就是一档大型热线直播节目。每天早晨,我省交通、公安、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轮流走进直播间,与听众直接对话,向听众提供最快、最新的权威信息,并现场解答听众问题,对于当场解决不了的难题公开在节目中作出承诺,下节目后会尽快予以解决。由于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这样的互动节目很快就赢得了听众的信任,既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很快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互动还促进了节目的类型化发展,促进了广播向音频服务业的转型。现在,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人的因素被一步步强化,听众从被动地参与附和变为主动地展示自我与提出个性需求,互动的形式进一步改变。通过对参与互动的听众的调查,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准听众的定位,在节目中更好地以听众为中心,锁定不同的对象,制作特定风格的互动内容,以满足分众喜好的需求。而电台也可以以类型化听众为基础,制作建立不同的音频、音响资源数据库,让听众在其中可随时随地、便利快捷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和广播节目。这种新的互动将会促进广播理念由狭义的单向“广播”转型为广义的“音频选择”,而且,原来免费的互动也会发展演变为收费的个人音频服务,广播将会因此而拥有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通过故事化、视觉化、细节化和互动化等表现手法的创新,广播可以扬长避短,强化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注 释:
①摘自2004年8月11日喻国明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的访谈《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参考文献:
[1]董旸.广播节目策划与制作[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