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县志》所载方言资料的史料价值

2012-12-29 00:00:00兰玉英康亮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3期

【摘要】民国十六年版《简阳县志》中收录了比较丰富的方言资料,共有湖广话、广东话、江西话、福建话、湖南话五种语料,还用湖广话对其他方言进行译注。根据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分析,湖广话属于简阳境内的西南官话,广东话和福建话都属于客家方言,江西话属于赣方言,湖南话属于湘方言。这些材料印证了明末清初时四川移民的复杂来源,反映出多种南方方言在简阳县并存的局面与简阳话的优势地位,可以作为移民史的印证与补充。

【关键词】简阳县志;方言资料;史料价值;印证移民史

简阳,历史上曾称为简州。简州建置,始于隋仁寿三年(603年),终于清朝。民国二年,简州改名为简阳县。清朝以降,简阳曾多次编修志。简阳州县志有乾隆版、咸丰版、光绪版、民国六年版、民国十六年版和民国二十年版多个版本。民国十六年版《简阳县志》为林志茂等修,汪金相、胡忠阀等编纂,民国十六年丁卯四川官印刷局代印。原本为线装书,较难查找,其影印本流传较广。

民国十六年《简阳县志》影印本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部分收录了湖广话、广东话、江西话、福建话、湖南话在天时、地理、人事、器物方面的基本用词及少数日常生活用语。大体按照义类列出不同方言词条。在“湖广”条目下有768个词语;在“广东”条目下有177个词语;在“江西”条目下有20个词语;在“福建”条目下有15个词语;在“湖南”条目下有7个词语。这表明,迟至1927年,简阳境内还有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与简阳官话并存的情况。这些方言资料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在语言上的反映,既跟移民史相印证,又可作为移民史的补充。

印证“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四川移民的复杂来源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人曾两次大规模移民入川。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其主要范围是当时的湖广省,波及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众多移民汇聚,使得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局面。嘉庆九年(1804年),杨燮的《锦城竹枝词》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首诗反映的就是“湖广填四川”后成都出现各省籍移民大融会的情形。宣统年间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人的籍贯情况也很复杂:湖广籍占25%,河南、山东籍占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安徽籍占5%,广东籍占5%,广西籍占5%,福建、山西、甘肃籍占5%。省会城市如此,四川其他县市人口的省籍大体也是如此。

在新土地上杂处的移民,为了便于称呼和区别,便以各自的省籍相称。历经300年后,“湖广人”、“广东人”这两个称呼仍留存在四川客家方ja3b7/5cr7LDCEkPEwF+gg==言岛内外,“湖广话”和“广东话”是与“湖广人”、“广东人”相应的概念:湖广人说的话被称为湖广话,广东人说的话则被称为广东话。《简阳县志》的方言材料表明,1927年的简阳县,还存有广东话、江西话、福建话、湖南话与湖广话多种方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四川移民的多元化,所属省籍的复杂性。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湖广、湖南两个概念。“湖广”作为一个省的名称,源自元代湖广行省的建置,其辖境主体在今湖北、湖南两省地;明承元制,设湖广行中书省,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沿袭元、明旧制,设湖广行省,辖境为湖南、湖北二省范围;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左布政司和右布政司,康熙六年(1667年)左司改为湖北,右司改为湖南。[1]湖南、湖北同时从湖广分出,为何不称湖北、湖南而把湖广跟湖南两个时间上有先后的省名并称呢?这很可能是由于民间沿袭旧称[1]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之前入川的湖广人主要是湖北人,湖广人便成了湖北人的代名词的原因。从四川官话的形成可以证明湖北人在四川的人口优势。崔荣昌说:“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把以湖北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传播到四川,从而形成了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话……”[2]

反映了多种南方方言在简阳县并存的局面

县志中的湖广话属于四川官话方言,具体指的是简阳话。由于湖北移民占据优势地位,其所带来的湖北话也就相应地取得四川官话方言形成的基础地位与主导地位。[2]民国十六年时简阳的湖广话,在经过了至少200余年的演变发展后,已成为四川官话方言在简阳的变体。从方言材料看,县志中所列举的词条,不少出自李实的《蜀语》,并且大多数说法在今简阳和四川各地官话中仍然存在,这进一步说明县志中记录的“湖广话”无疑就是四川官话方言。

县志原文在“湖广”条目下有768个词条(见表1),其中包括少数句子,下举例说明,对少数的生僻字用下标或拼音字母进行了注释。

县志中的广东话和福建话都是客家方言。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闽粤赣边有相当一部分客家移民入川,四川各地尚存的客家方言是客家移民入川的见证。县志中所列的广东话和福建话材料与我们所了解到的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一致的,其中注音资料所显示的广东话读音跟今天的洛带客家话语音相近。洛带在1976年才划归成都,之前属简阳所辖,很可能县志中所反映的广东话就是洛带客家话。县志中广东话收177条词语,下举例说明。

表2

福建话只有15条,从把“他”说“佢”、“明天”说“天光”①,“在”读如“彩”,“会”读如“费”,“唔曾”等词汇、语音和语法特点看,跟福建客家话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当属于客家话。如:

表3

县志中的江西话是赣方言。所收录的“江西话”词语,从“同乡旧谊皆曰老表”和“鱼”的读音以及“■饭冒”“■■哪”②等说法看来属于赣方言无疑。从方言学的角度证明,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江西省内不只客家人移民入川,还有操赣语的江西人移民入川。一共20条。如:

表4

县志中的湖南话是湘方言。玩,湘语作“嗨”,读为hāi,“什么”今在衡阳方言中说“吗咯”[3],从“玩”的说法以及“读书”和“竹子”的读音来看,也符合湘语语音特点。

表5

反映了简阳话的优势地位

县志中的湖广话即为四川官话的简阳话已如上文所证。县志中的广东话、福建话、江西话、湖南话都用简阳话注音和释义,注音方法包括读若、直音、反切注音几种。可以按照简阳话语音来读。

如广东话第3条:午曰昼昼上声。“昼”字的声调本是去声,注音“昼上声”,表明应读如简阳话zou的上声,即读为zou3,注音很准确。

广东话第4条:晚曰夜夜读若雅。用读若法注出广东客家话“夜”字的音,即“夜”(广东话)=雅(简阳话),注音很准确。

除个别入声字之外,广东话的阴阳上去四声都用简阳话即书中所言的湖广话注音。为什么可以这样注音呢?原来二者阴阳上去存在着很整齐的对应关系:

阴平,广东客家话跟简阳话读法相同;

阳平,广东客家话读如简阳话去声;

上声,广东客家话读如简阳话阳平;

去声,广东客家话读如简阳话上声。

用简阳话给其他方言注音和释义,人们通过简阳话便能够了解其他方言材料的意义和读音,这说明简阳话在当时是通行的方言,在简阳境内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他方言则是少数人通晓的方言,处于弱势地位。

各方言不同的地位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状况和境遇,研究简阳方言不能不以此县志中的方言材料作为参照,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这个材料还可以作为研究方言发展演变、消亡的一个案例来加以利用。

注 释:

①天宫即天光,今福建武平把明天叫“天光日”,长汀、宁化叫“天光”。

②属于赣语区的茶陵、修水、安义几个方言点把“把饭吃了”都说成“把饭喫呱”,见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441.

参考文献:

[1]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1).

[3]李永明.衡阳方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兰玉英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教授;康亮芳为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