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G技术带来了高带宽、高速率,大大拓展了传输渠道,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手机UGC“用户生产内容”,不久的将来由用户生产出的这些“微内容”必将成为3G时代手机内容的重要来源。3G移动网络让审美信息的交换与流转变得十分方便,大大激发了人们审美创造的热情和主动性,自主、自觉、自由地审美化创造让人变成审美的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人。
【关键词】3G;手机UGC;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人有意识地创造美好事物的心理活动、实践行为和创新成果。[1]审美创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由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人的本性和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表现了人的潜力,提高了人的能力,使人由自然的人变成审美的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人。
3G时代手机UGC的兴起
3G技术带来了高带宽、高速率,大大拓展了传输渠道,渠道的稀缺让位于内容的稀缺,3G时代“内容为王”,在3G网络平台中提供合乎受众需求的内容和服务,成为3G时代的典型特征。手机是“第五媒体”,也是继电影、电视、电脑后的第四块“屏幕”,简单将电影、电视内容搬上手机屏幕显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让3G手机“屏幕”内容丰富起来,让“移动”的内容更加精彩,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手机UGC“用户生产内容”,即手机用户将自己原创的DIY内容通过3G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在UGC模式下,用户不再仅仅只是信息接收者或观众,而是成为3G手机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移动网络服务得以更深入地进行。无论是手机音视频、短信、彩信,还是手机文学作品、图片等,手机用户成为3G内容的生产创造者。被称为网络文化最敏感预言家之一的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沟通模式。[2]
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是突破时空界限,解放人类自身,实现随时随地的传播。随时带来了时间的自由,随地带来了空间的自由,而时间与空间都是现代经济最稀缺的资源。因而,以手机作为载体,实现媒介内容的移动化,给人类带来了价值的创造和提升。[3]手机等数字化媒介的兴起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微内容”(“微内容”是指形式短小、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生活化、个性化、平民化的手机内容)的崛起。过去大量不被我们重视的内容(个人的非公共的内容)由于有了网络平台,搜索工具的聚合功能得到了凝聚,对以前的“巨内容”形成了挑战。UGC“用户生产内容”是“微内容”的重要来源,UGC的产生标志着一个用户上传时代的来临。上传被誉为第四大让世界变平坦的因素,平坦世界这个平台的创建不仅让更多的人能够创作自己的内容,就创作内容开展合作;还让他们可以上传文件,以个人的方式或作为自发社区的一部分将这些内容传向全球,不用通过任何机构或组织。这种个人和社区的新生力量经常可以免费地创造、上传和传播自己的产品和观点,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从商业企业或者传统机构下载这些东西,这是对创造、创新、政治动员和信息集散流程的根本改变。[4]
手机UGC解放了人类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3G手机的诞生和发展,势必丰富人类艺术创造的手段,为人类艺术发展开辟前所未有的崭新空间,它对数字虚拟世界的创造和显现能力,对大大解放和促进人类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影响深远,使艺术进入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光、速度、符号、数字、音响、视频加上移动网络,使个性化、多样化的手机艺术作品透过3G网络以比特式复制形式四处传播,创作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私事,复制已经不只是模仿,每一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在进行新的审美创造,艺术作品与信息的区分不再清晰,听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也加入了审美的过程,手机传播者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接收者也成为参与者,甚至也是艺术作品内容的提供者和作品创作的合作者。
“人”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的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审美传播媒介。[5]人在接收审美信息过程中同时也在传播着美,手机是人们随身携带的“影子媒体”,也称为“人人媒体”,人们利用手机欣赏美、创造美,也传播美。手机摆脱了电话绳的限制,可以随人而移动,基于手机技术进步与功能变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为丰富的移动性的审美空间,这不仅源于手机自身美学价值的提升,还源于手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审美创造的途径,如手机短信、手机拍照、手机摄录功能等都为人们的审美创造提供了便捷条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观进行审美创造,3G移动网络让审美信息的交换与流转变得十分方便,大大激发了人们审美创造的热情和主动性,自主、自觉、自由地审美化创造让人变为审美的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人。
手机媒体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都能从手机上获取,具有一种整合的信息传播优势。[3]Lifeblog等手机软件的开发可以自动将图片、视频、文本和多媒体信息整理到一个整洁的时间表中,使用户方便地浏览、寻找、编辑和保存,加之手机音视频拍摄、编辑、制作、传播、接收等功能的开发和普及,意味着媒体艺术创作向非专业化和个体化发展成为现实,手机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往往就是在线交互的集体接龙、协商切磋,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自己创作手机艺术作品,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艺术家”。3G手机使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所谓纯文学(艺术)的范围,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带来了一个审美化的生活世界。
手机UGC与个性化审美创造
马尔库塞认为“美学的根基在其感性中,人类的自由就植根于人类的感性之中”。[6]3G手机使艺术生产和传播走向平民化、日常生活化,美感的发生、创造和传播更加自由和多样,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感性生活世界。2005年6月,东方龙信息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部手机互动情景剧《白骨精外传》正式开机,为城市中的“白领、骨干、精英”定做,每一集只有5分钟,用户可直接参与电视剧的进展,通过手机WAP站点,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短信游戏,还可以发表实时评论,对剧情进行预测。[7]手机电影作为崭新的电影形式,是一种“微电影”形态,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个人就可以制作。基于3G手机强大的媒体功能,可以组织起志同道合的“微电影”人,分别充当编剧、导演、演员及剪辑等,个人化地策划、编剧和拍摄,在充分交流和互动式讨论中制作出满足不同口味用户需要、个性化的手机电影。观众也可以改编,按照自己对主题、情节的理解,进行改编并即时上传,这样可以让观众参与制作,把观众从传统电影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是手机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彻底颠覆。如果说卡拉OK使人人可以体验当歌星,那么手机电影则使人人可以体验当导演、演员,手机电影极有可能成为一股新的娱乐潮流并“激发你的体验”,我们将迎接一个电影平民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甚至可以制作自己的手机杂志。2011年7月,背景音乐响起,手机屏幕上显出文字“你收到新的手机杂志《西藏旅游攻略》,阅读请点确认”。打开后首先是一段手机拍摄的视频,晃动的画面中藏羚羊正在奔跑……伴随着神秘、空旷的音乐,“这是我在西藏旅游时遇到的精彩好玩的事情和旅行中的记录,我编成了手机杂志,希望对大家到西藏游玩有所帮助”。随后出现手机杂志作者对着手机摄像头说话的镜头,这样的个人手机杂志包含了视频、音乐、音响、文字、图片等内容,饱含了创作者个性化的审美创造。
人类一直都有把自己看到的转瞬即逝的视觉影像和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使之永存的意愿,而记录的方式不仅直接作用于美的创造,并且直接作用于美的传播和审美的效果。[8]用户可以把自己创造出来的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文学、手机音乐等艺术作品甚至看到的日常生活现象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即时上传,也可以按照其他用户的评论或修改进行再创造和再上传,这就是伴随着Web2.0概念兴起的UGC即“用户生产内容”,不久的将来由用户生产出的这些“微内容”必将成为3G时代手机内容的重要来源。为了使自己生产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人们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审美思维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创作中去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大显身手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审美能力。3G手机大大提高了普通人进行日常生活式审美创造的主动权,会有意识地发现美并分享美,利用手机软件进行各种画面、图像和声音的合成,完成排列、组合、抽取、叠加、变形、虚化、重复、光化、强调和移接等表现效果,审美的表达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
时至今日3G手机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僵化死板的“物”,而成为一个饱含生命气息的、灵动的“人”,手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仅仅是人与物的主客关系,而仿佛成为熟人和朋友,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间性。手机对于主人的随身跟随,甚至24小时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方式,带来人们审美创造能力的改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项目《数字化媒介语境下的传媒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XJAZH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网络美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QNCB27)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8.
[2]张通生,杜丽芬.后传播时代的手机媒体[J].新闻爱好者,2009(24).
[3]肖弦奕,杨成.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6,38.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4.
[5]曾耀农.现代传播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14.
[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43.
[7]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
[8]贾秀清,粟文清,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8.
(张建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师,影视编导与传播系副主任,美学博士;李益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