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途径

2012-12-29 00:00:00张新钢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3期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绪、情感联系着的。中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兴趣也更加广泛。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学习难度加大的时期,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中学教师尤其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能使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形成兴奋中心,使人的思维变得敏捷,高效地对知识进行接收、加工、储存和调取。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感到轻松愉快,就会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过程,学习兴趣自然会高。所以。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扬民主。要让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轻松,教师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也才能彻底放下心理包袱,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大胆探索问题,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一堂历史课上,教师对《戊戌变法》这一内容确定了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反复强调该事件的重要意义,而是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教师在教学时,采取讨论式教学法,师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许多学生还联系现实,谈到我国改革开放为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都有一定深度,思维也发散得很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可见,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总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便会对学习保持一种长久的激情。可以说,成功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如学习了曹禺的《雷雨》(节选)后,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原著。教师知道后,在全班对这些学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就阅读感受进行交流。原本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单纯注意故事情节的热闹,而对作品的人物刻画及作品的社会意义不太在意。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们对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深刻认识了该剧的悲剧性在于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内心世界,而且追溯到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将剧本进行了改编,并在全班传阅。“无心插柳柳成荫。”哪怕是教师一句简单的肯定对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都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最后,教师课堂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讲课无精打采,形式呆板、单调,学生上课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使学生爱上自己的课。
  (编辑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