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每当校园里洋溢着孩子们这阳光、纯美的歌声,内心总是充满着憧憬、自信和力量,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引起联想和思考,我们的教育不也正如此吗?教育在学校,在社区,在田野。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里,更是蕴含在我们每位教师一言一行的每一个细节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谈笑貌等应当合乎师德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去体现时代的道德风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反观现实,在这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直逼麻木的心灵,大多教师远离财富的圣殿,坚守育人的思想高地。然而,也有一些老师经不住世俗功利浪潮的狂卷,浮躁不安,失落抱怨,放松自律,被世俗的滚滚红尘裹挟而下,自身的教育力量萎顿、渐逝,值得深思。
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要追求诗意的教育生活。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时,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才能抵达性灵,得到内心深处那份从容与温暖。教育生活中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你千辛万苦地在学生心中矗立的道德大厦,有时很可能会因你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表演”而瞬间轰然坍塌,荡然无存。在教师的周围,几十双眼睛像一台台摄像机一样默默地注视着你,刻录着如此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加里宁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已不“正”焉有“正”人的力量?教室里的乱吐乱写乱扔、阅览室里目无旁人地喧哗……这里有多少不是在折射着教师曾经无意识的行为呢?常言说“天地之间有杆秤”,对于教育,学生就是一架天平。把你的所言所行与日常对学生的教化相比较,孰轻孰重,学生自然心知肚明,一旦“失重”,我们以往花再多心血的道德说教、培育。付再多汗水、功夫的德行教育、品格、素养教育都将会在这一刻被彻底自我否定,教育的力量遭遇了挑战,变得苍白无力,等待我们的必是尴尬、自责,追悔莫及。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一些教师面对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叼着烟斗说戒烟”,这样的教师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谈不上什么人格魅力。教育细节近在身边,也许微不足道,但却在浑然不觉中施加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关涉着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一个不拘细节、处处失律的“双面”教师,最终会被自己的学生所唾弃。一个在细节上严格自律的教师,能处处时时从学生出发,以一种大爱无言放射出一种催人向善的人格光芒,照耀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对学生施以一种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学生从中获得教益,汲取力量。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顾明远教授说,教育并不是每天作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热火朝天地盖大楼,也不是轰轰烈烈地搞改革,而是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人手,让学生学习知识,培训能力,健全人格。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最直接、最生动、最鲜活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中最具“活性的因子”,改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及思想方式。因而,让教育的力量充溢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当我们与学生相遇。学生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望着我们,甜甜地问一声“老师好”,我们是否也笑着回应过一声“你好”或点头表示谢意?当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一片纸屑,影响校园的整洁时,我们是否也能象要求学生“捡起一片纸屑,塑造完美自我”那样,主动弯腰捡起来,把它放在垃圾桶里?当我们去听公开课、观摩课时。是否做到d97ddb231682c4e7d8acca38ecf69937了提前进入教室等待教师讲课,不因晚到一分钟而让寂静的教室又有一次臊动?当我们在集会时,我们是否提前把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上,不会因手机铃声打断大家的思维?当我们即将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进发愤怒时,是否能看着孩子的眼睛,和颜悦色对他耐心解释,让学生惊悸的心灵得到一丝丝抚慰?当我们在升国旗时,学生在敬礼,我们是否也在认真行注目礼,给学生做出榜样,不因我们的窃窃私语让这种庄重的场合变得不和谐……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到处风烟不断,唯一要做的是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生活里,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细节,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不让世俗遮蔽眼睛,不使心灵蒙尘,时刻拷问自己,检视自己,祛邪扶正,时时、处处给学生一个正面的榜样示范、引领,以身体力行不断地提高亲和力,增强感染力。前不久。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同学看望一位乡下病重垂危的小学老师,他躺在病床上,忍着病痛,断断续续地询问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而后他又吃力地望着他的两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说:“记住,我死后千万不要放哀乐,也不要打纸幡,不要雇响器(丧事期间请吹唱团),因为左邻的孩子刚刚满月。前邻的小俩口结婚不到两个月……”在生命的尽头,老师以崇高善良的“临终细节”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高贵、圆满的句号,令我们无不唏嘘不已,泪流满面。老师终其一生情系教育,倾其生命最后的一丝力量为他的孩子、学生上了一次大爱无言、充满人文关怀的一课。生命已逝,不失的却是为人师表的风范,给我们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和长长的思考。点燃、守住学生心中的那盏灯。教师心中须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耐得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清贫与寂寞,守得住内心那一份淡定的情怀,禁得住外界的不良诱惑,堂堂正正。鄙视“双面人”,以本真、纯粹、高尚的行为、形象、修养,去教育、感染、陶冶、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既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不余遗力地追求的师生心灵共舞、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我们不会有意识地教孩子学坏,但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或显或隐与师德相悖的因素,换句说,无意识地在用不道德的方式进行教育,孩子身处其中的、耳闻目睹的、亲自践行的生活未必是道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氛围和环境给学生以怎样的熏陶,终会遭到学生的鄙视,我们应当时时反思、警醒。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细节应如山若河:如山,当极尽之伟岸、青翠、挺拔,令学生仰望,从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给予学生人生美好的梦想,使之心情愉悦,引领学生载歌载舞,一路攀登;若河,应尽展其以百折不回、博大宽广的胸怀,将水的至善、柔美、包容的品性流向学生的心田,使其心灵源源不断地得到沐浴与润泽,山河之间,变换的是姿态,不变的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催人上进、引人向善向美的为师之道。
草尖春色,掌心乾坤。也许,岁月会变得遥远,人生会遭遇失意,但这都不能成为心气浮躁,背弃心灵的理由。教育是生活画卷的依次展开,每一细节时时刻刻都在现场直播。小视野成就教育大境界。我们应追求性情合一、高尚纯朴、充满诗意的教育人生,在细节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彰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敏锐的洞察力、反思力,关注、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捕捉、把握好每一个教育细节的教育契机。挖掘发挥潜在的教育元素及触动人心的力量和潜质,去感召、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一同追求充满人文、诗意的教育生活。这是一种理念、一种尊重、一种精神,是每一位教育者应有的行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