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做为学校的核心工作,科学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的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师、学生、教学档案管理等。笔者认为,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如果灵活运用现代人事管理的心理效应,如“南风效应”、“共生效应”、“鲶鱼效应”、“瓦拉赫效应”、“贝尔效应”等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工作效能达到最优,使师生的智慧和自身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充分运用“南风效应”创建和谐环境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给教学管理的启示是:在教学管理中,要特别注意管理的方法。因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对师生冷漠甚至冷酷,这种对立情绪是管理中最严重的障碍。学校管理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相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坚持“尊重”“信任”这两个原则,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要“和颜悦色、忠言顺耳”,要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这样,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是和谐融洽的,才是心理相容的。领导者关心、爱护和理解教师,经常与教师交流与沟通,营造一种轻松和睦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工作效率才会提升。“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心理相容了,才能形成真挚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的教育才会被学生接受。
二、灵活运用“共生效应”培养团队精神
据科学论证,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矮小、瘦弱,而与众多同类一起生长时。则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英国著名“卡迪文实验室”在20世纪的80年里共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者研究发现,每一位获得诺贝尔大奖者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实验团体,他们强调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给教学管理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切实为师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在教研室、班级内建立多个“共生圈”小组,向师生提供更多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协作、探究学习、共同切磋的机会,培养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所学校或一个班集体最重要的是团结,“人心齐,泰山移”。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以合作和团结为根本,要以人为本地创造和谐环境,发扬团队精神,使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形成集体的合力。
此外,“共生效应”也体现了一种理念,即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出最大的创造潜能,从而感受成功的体验。
三、适当运用“鲶鱼效应”引入竞争机制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活鱼抵港的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可引发群体发生适度竞争行为,能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这种模式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适度竞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倘若年级内各班配备的教师实力相当,那么每次教学检测的成绩各班就会相差无几。处在这样“和平”的环境里,没有竞争的压力、没有生存的危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势必难以提高。
如果在年级内或同学科教研组内放进几条“鲶鱼”——这些鲶鱼就是那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每次教学检测均比其他教师高出一筹的优秀教师,这样一来就会在教师之间形成适度竞争、出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景象。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便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巧妙运用“瓦拉赫效应”发现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谨,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采纳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给教学管理的启示是: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项和强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师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进而发现每位师生的优势,找出个体的闪光点。不论是学校领导对教师人才的选拔,还是选拔学生干部,我们都应该多角度地挖掘每个人的长处,当好“瓦拉赫”的家长,让每个人在自己的“最佳发展区”里快乐地学习、生活与成长。
五、善于运用“贝尔效应”——甘为人梯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科研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当管理者能全面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与能力,并安排到适合他们特长的位置上工作时,这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表现,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责任编辑 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