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未来十年勾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课程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实践证明。几乎所有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归根结底要回归到课程中去,而校长对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力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水准。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校长的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有着不同理念。一种理解是“管理”与“领导”的差异就是“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的区别。这里的“管理”是指,在已经决策的前提下,把应做的事情做“正确”,做到位,做出效果;这里的“领导”是指,包括决策与评估在内的管理,首先要求面对实际,科学地选择做什么,即“做正确的事”,做好以后评估是否真的做了正确的事。因此课程管理含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程领导含课程决策、设计、实践与评估。课程领导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课程管理。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它是从课程管理发展而来,又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提倡课程领导并不完全抛弃原来的课程管理,而是以课程领导的理念为指引,集领导与管理这两种不同职能的优势为一体的新的课程管理。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是近二十年逐渐兴起的,课程领导强调的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领导力是领导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同视角对领导力的定义会有所差异。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领导情境下。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持续实现组织目标,以领导能力为核心的领导品质。领导力是领导者的领导知识、领导能力、领导行为及其相关要素在一定领导情境下共同作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品质:领导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信心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能力。狭义的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更多地是去影响别人的活动,而不是去控制别人;广义的领导力包含影响力、执行力、指导力等。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解教育界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共同体,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的能力。课程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价值思想引领、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计划,规范学校课程实施,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改进课程质量评价,培育学校课程文化。校长课程领导力具体表现在对课程的影响力、执行力和指导力上,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专业素养,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水准。
二、当前校长课程领导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程上找到症结。课程已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校长课程领导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力,但在校长课程领导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课程领导力缺乏认识。一些校长往往把课程建设推给业务校长分管,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很少研究课程校本化问题,很少深入课堂一线参与教研活动,一些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不愿意深入课堂听课,不愿意和教师有过多的接触,不了解教师的思想状态和教学情况,不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有的校长甚至对本校教师的任课任职情况也不甚了解。二是对课程建设理解存在偏差。一些校长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课程的内涵,不知道学校课程建设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不了解学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师生手头上的教辅资料、选修课教材等都是市场上的泊来品,开展的一些活动课程也是千校一面,没有特色。三是对课程实施能力不足。一些校长虽富有工作热情和改革激情,但因年轻或经验不足,缺少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得不到真正落实,导致目前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形式与实质相脱节、知能与情感相分离、控制与开放相失衡。四是对课程评价过于单一。许多校长仍然千方百计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那些在课程改革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和有效教学等或成为一种摆设、或沦为应试教育的新工具,关注差异,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成为一种时髦的空话。
有学者指出,当前校长的能力正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变强了,而指导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两种能力变弱了。校长是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和根本力量,是学校有效实施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桎梏,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已成为加快学校发展的应然选择。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构成
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具体而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价值领导力
课程价值是学校办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所谓校长课程价值领导力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校长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课程价值领导力的外在驱动力;二是校长把自己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学校全体教育者的教育人才观的实施能力,这是校长课程价值领导力的内在驱动力。即用校长的人才观来统领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校长课程价值领导力还体现在校长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即逐渐由学校上级部门和外部驱动实施课程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自觉建设课程的内部驱动。
2.课程规划领导力
所谓课程规划领导力就是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的能力。从国家对课程的管理看,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长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又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出发,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建立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校长对学校课程的规划,不仅要规划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要着力规划校本课程。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不同类型课程、不同年级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是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二是要统筹考虑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课程开设的关系;三是要统筹考虑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1课程、学校校本课程的关系;四是要统筹考虑国民素质教育课程与升学预备教育课程的关系等。
3.课程开发领导力
校长课程开发领导力,主要指校长领导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地方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就当前而言,校长课程开发领导力就是如何把国家必修课程开设好,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发选修1和选修2的课程能力。这次国家高中课程方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为学校留下了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这既包括学校对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更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一所学校校长没有较强的课程开发领导力,就根本不可能实施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4.课程实施领导力
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既是指校长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开展的课程活动,又是指根据学校发展愿景和校长的课程价值观带领师生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开齐课程的能力。即校长能够把国家规划的所有课程开齐:二是学校开足课程的能力,即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课时数,既不超课时开设课程,也不减少课时开设课程;三是学校开好课程的能力,即按照国家、地方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能力的建设,主要是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奖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1或选修2课程,加强音体美、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薄弱或新学科课程的开发,重视对各类模块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等。
四、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目前第一要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的领导力大小,决定了其所在学校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课程建设已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长课程领导力已成为引领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领导力量。
1.提升校长课程领导的理论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更新校长的领导理念与课程理念,提升校长的理论素养,不仅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前提和基础。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要具备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取向、课程发展、教与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有效增强其对教学实践观察的敏锐性,建构课程共同体的交互平台。校长要根据学校发展的愿景和课程建设的实际,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善于物化学习成果,善于加强实际应用,善于进行研究反思,善于提升理性认识,从而在学习、吸收、反思、批判、提炼、运用、升华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领导力。校长只有拥有与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形势和要求相匹配的教育思想,拥有与学校教育发展愿景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首先就需要校长在理论层面上有计划、有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与知识框架,使其对课程领导的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使其对课程领导的理论内核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并能通过反思形成自己的课程领导理念,以便把课程领导引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引领、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
2.强化校长课程领导的实践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做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倡导者,还要做课程领导的践行者。校长通过参与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增加课程开发经验,提高自己的课程素养。校长在实施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要率先垂范,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如亲自带班上课、听课和评课,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校长既要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意志,对考试课程与非考试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视同仁,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校长通过参与各种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课程改革,而且对教师参与课改现实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真实、客观、清晰的了解,从而为科学地实施课程和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如果校长不能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成为一个敢于实践先进课程的践行者,那么,所谓的教育理念便成为一种摆设,很难进入学校课改这一核心领域之中,更不能成为全体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同时,课程理念只有不断地指导与应用于教育实践,才能产生教育的实际效益,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可以验证、判断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对课程实施作出客观评价并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增强校长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
当前,课改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只有坚持课改,教育才有出路,师生和学校才有发展。然而,课改既是国家整体行为,体现国家意志,又是学校的具体行为,反映学校的个性化要求。国家出台的课程方案,需要通过学校的校本化实施。校长作为学校实施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实施课改方案的决策者、调控者。校长的决策是否民主科学,是否符合学校实情,是决定学校课改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学校课改高质量地推进,校长必须加强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调研,这是校长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校长开展调研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亲自上课体察教学实情,也可以是参加校本教研感受研究氛围;可以是进行座谈交流获得教改信息,也可以是设计调查问卷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成长发畏进行检测评价。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调研,全面把握学校课改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思考基本现状背后反映的存在问题、薄弱环节和潜在优势,积极整合、利用多种校内外课程和教学资源,并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形成对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新一轮发展的思路抉择和方略,实现从排课表到研究学校课程计划、从分析学生到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从自身经验到和教师共同寻找适合学生的学材、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
4.加大课程建设的有效评价
加强课程建设有效评价是推进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持续监督、不断评价反馈、及时校正改进等一系列跟进的措施和方法。校长积极参与课程有效评价,不仅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也是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需要。学校课程建设可能会因为监督到位、评价合理而不断深化,也可能会因为监督失范、评价失理而陷入困境。实然的学校评价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阻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长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落实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从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智慧、行动研究、终身学习等方面评价教师,激励教师自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注重学校发展过程,增强学校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于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校长只有在课程领导中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引领先进的办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师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团队专业能力的升华,才能培养出全面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