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以“共建共享”思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准确定位以民族文化引领课程建设,以优质特色课程体系为学校生命力支撑,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终身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协调、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一、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立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坚持多民族文化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国家课程中民族文化元素,建构了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有效实施,学校三级课程呈现了整合互补、动态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以民族文化为主线,学校三级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体系。
二、整体实施三级课程,呈现“优”“活”“美”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优”
(1)科研引领——聚焦课堂深度反思
为了实现师生在课程建设中共成长的目标,我们把课堂作为一个研究的立足点。学校每学期有“智慧教师生命课堂”教学研讨会,展示学科团队合作实绩。学校每学期都有1/5的一线教师承担市区级作课任务,在展示自我教学能力的同时,彰显学校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学校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拓展教学资源。通过小课题的研究,促使课堂教学得到改善。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自觉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真研究、求实效”的原则,从自我观察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自己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改进自身实际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行动质量。
(2)关注常态——宏观把控教学质量
我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改进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民主、互动、交流、共享的教学氛围。日常的课程管理坚持“夯实基础为起点,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材施教为主线,强化训练是途径”的思路,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管理,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实现国家课程目标,达到各学科质量的提升。
学校注重课程实施中的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对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在课程实施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学科教学校本化实施指导意见》《回民小学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以促进课程建设的优质、特色。
(3)捕捉亮点——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儿童实际和身心特点,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带进课堂。
例如,语文学科教学中。鼓励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所需,开发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并用于教学之中。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寻找民族文化渗透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使国家课程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落在实处:在音乐教学中开展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与演唱的研究:在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艺术的欣赏与创作的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开展培养民族精神、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运动(民族体育游戏)的研究、渗透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研发出40种民族体育游戏。
2.地方课程精品化实施,结合实际认真落实,突出“活”
我校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上级规定的专题教育与科学、语文等学科课程整合。部分课程内容如安全教育、防震减灾、远离毒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结合德育工作需要,将课程活动化。在每学年进行的各种主题教育宣传等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的同时,我们还注意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创建地方课程的民族文化特色。我校设有专职写字教师的编制,基于学校的民族文化特色创编了写字教材。我们在认真实施地方课程中,追求一个“活”字,即空间上扩展融合体现“活”,形式上参与体验体现“活”,教育的主体组合体现“活”,努力实现地方课程精品化。
3.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满足需求着力完善,突出“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本,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本,满足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需要。着力完善的校本课程突出了民族工艺的“创造美”,民族教育的“感受美”,拓展性课程的“体验美”,凸显了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1)民族工艺创造关
我校是地处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牛街社区,这里是北京市最大的少数民族居住区,汇集了回、满、朝鲜、维吾尔、汉等23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孩子来到我校学习,形成一个多民族学校。我们根据民族校这一特点,利用周围浓郁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实现校本课程创新,将灿烂的民族工艺——古朴的陶艺、美丽的剪纸、奇妙的扎染和蜡染、精美的包装融入校本课程。
(2)民族教育感受美
我校根据民族校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将《民族知识》(自编教材)融入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民族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组成、民族舞蹈、风土人情、民族习惯、饮食文化、民族政策等,促进班级内不同民族的学生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彼此尊重,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
(3)拓展性课程体验美
拓展性课程活动不仅关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因此。精心设计开展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拓展性课程,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内化,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既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对国家课程的整合互补、有效完善。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环境的打造、长短假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等拓展性课程中,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体验。
三、盘活资源,整合优化“足”“实”“广”
学校“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思想,凝聚着回民小学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课程建设的鲜明、校本、有效策略,引领着干部教师的实践,使教育资源不断增值。
1.以校园环境为依托,文化资源用“足”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物化体现,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动态资源。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统一,使校园成为一个浸濡民族文化教育的课堂。我们挖掘多民族灿烂文化,建设了集传统与现代、古朴与华丽相统一,寓意深刻、精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信步校园,从外及里、从一楼到五楼,不仅移步异景,每一个地方都蕴含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灵动性。从办学理念到行为规范,从民族工艺到历史文化,从本民族意识的自觉到中华民族精神,每个细节都会使师生感受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就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2.以博物馆为载体,课程资源用“实”
回民小学民族博物馆于2009年开馆,学校力争使其成为实施民族教育的载体。在300平方米的展厅内,分为10个展区,展出了来自56个民族的500多件工艺作品。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丰富延展了学习内容。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开展了讲解和书写校园文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博物馆为师生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为方便远程浏览,我们还正式开通了博物馆网站,传播民族文化知识。
3.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地域资源用“广”
学校将地域资源与校本课程有效整合,使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我校积极参与、谋划“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把“4-3-2-1”宣武回民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丰富了校外课堂资源的建设。例如,学校邀请“丁香诗会”组织者来校对活动内容、形式进行诗文创作的介绍和指导:邀请经学院人士到校讲解阿拉伯礼仪、语言等相关知识;走出去体验融知识、娱乐为一体的艺术殿堂,接受艺术的熏陶。
四、持续推进动态、长效、创新保发CCUZ+Nz4smYmSKDuslqA/w==展
1.动态完善。形成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模式
从学生的培养模式来说,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更加注重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我们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坚守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实施了一系列个性化育人策略。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探索了尊重学习起点、遵循认知规律、满足差异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学生评价上,我们采取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张扬学生优势,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成长、个性发展。在学生个性培养上,学校教师坚守个性化教育: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明确个性化教育目标。探究个性化教育模式,实践个性化教育策略,创造个性化教育环境,选择个性化教育媒体,落实个性化教育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2.长期坚持,形成文化自觉的教师内涵发展模式
教师是文化育人的先行者,教师首先从文化层面自我提升专业发展高品位,学校通过文化滋养的手段促进教师多元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其中“五走进”活动已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走进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之美:走进文化博物馆亲历博物馆之神;走进艺术殿堂感受艺术殿堂之美:走进书的海洋享受书海之乐;走近专家聆听指导之益。)“五走进”活动成就教师的成长,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更加向心于学校愿景,同时力争使自己专业发展全方位、有品位。
3.创新机制,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实现教育民主化、公平化,学校以民族情结为动力支撑,眼观教育发展大局,支援西部,走进贵州,走进甘肃东乡,走进新疆伊宁,走进通州区、大兴区等多所农村民族学校,进行干部、教师培训、学生扶贫,为规划办学目标诊断出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牵动作用,在促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提速骨干教师的成长。实现双赢。
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特色化实施,学校逐步形成了彰显民族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师生个性张显、学校优质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 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