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甘肃省定西专区下辖各县饥荒蔓延,定西专区紧急成立儿童福利院,收养孤儿1200多名。
在那个非常时期,福利院的两扇大木门敞开着,一个个孤儿被驴驮人担送到这里。有的娃娃小,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福利院的老师于是在入院登记册上匆忙写下“张送来”、“李送来”、“党收容”等名字。
在很多孤儿的记忆中,1960年就像一个分水岭:死亡、离散和新生,都发生在这一年。
半个多世纪之后,当年的很多孤儿依然把那段往事埋藏在心底,不愿吐露,有些孤儿则故意隐去了那段身世。作家杨显惠先后走访了150多个孤儿,却坦言自己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心灵。2004年,杨显惠创作的小说《定西孤儿院纪事》开始在《上海文艺》连载,在读者当中引起很大轰动。
2011年,本刊记者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杨显惠和几位定西孤儿。经历过大饥荒的定西农民如今大多都有两三年的存粮。“有些家庭的存粮,颗粒不收吃10年的都有。”这是当年的孤儿们做梦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历史不能忘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正如杨显惠所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我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温饱生活,为了这温饱的生活,我们的前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人的生命和眼泪。我们不该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