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类学家E. Tylor在1871年对“文化”做出了一个涵义广泛的解释:“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也势必要通过语言教学来实现。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是我们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甄别和选择西方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基本上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教师需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融入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 文化背景知识在词汇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和汉语存在很大区别,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有时一个词汇就含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既要让学生了解熟识该词的基本知识,还要适当延伸,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和英语的区别,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对文章问题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词汇的正确运用和更准确更流畅地与人交流。英语和汉语在词语的意义上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中有很多词没有对应关系。例如竹笋,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词汇;第二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中表面上表述同一种概念,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方面,相同的概念在一种语言中或许只有一种或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个概念却有着更多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语言中存在微小的差别;第四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它的引申意义或附加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此外,一些关于颜色、动物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千万不能简单地按照词语的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不但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一个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积淀了深厚的背景文化内涵,有的词汇要么产生于典故中,要么产生于神话传说,要么产生于文学著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词汇的背景文化知识,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该词汇的理解,更有利于词汇的记忆,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增强了学生根据语境和社交背景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 文化背景知识在语法教学中的渗透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语法的结构和运用,往往在讲解完语法的功能和结构之后,会给出一些典型的例句,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些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例句或带有文化内涵的例句,这样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所举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熟记和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举的例子往往缺乏内涵和文化内容,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英语过去式句式的时候,可以举一些古代的名人轶事,不仅可以充分地让学生理解过去式的用途和结构,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过去式的印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模拟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造句,如让学生用被动语态描述小偷被抓、房间被打扫等,这样通过学生身边具体的事例学习语法能使学生对语法结构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以往的语法教学中,一般认为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很少将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到语法教学中,但外在的英语知识要转化成大脑中的知识则需要一些看的见摸得着的线索来引导,像这样为学生模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引导,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三、 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训练中的渗透
在外语的学习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不单单是对所听内容的翻译过程,而是学生用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所听内容进行理解思考的过程。在听力训练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某个单词和某个句子的理解上,这对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是很不利的。这就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提高学生对所听材料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目前,英语教材中所给出的听说内容都围绕原文的话题展开,这两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听力的训练来增强说的力度,并在说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能力。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与听力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铺垫,会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总结主要句型和词汇,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听说思相结合,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听力内容的表面上,而是融入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取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听英语广播、看英文原版电影等,增加学生获取更多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而对于口语的训练,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创造训练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让讲的学生锻炼了口语,而听的学生练习了听力,一举两得。
四、 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主体,从考试分值和时间的设置上不难看出,阅读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非是一些固有的单词或句子的排列组合,但是文字所表达的信息使其具有了内在的涵义,这些涵义包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反过来,当学生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时,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将随之提高。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阅读关键靠理解,它注重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即使有些生僻的单词和句子没有在课堂上学过,但只要了解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推理,也能较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完成题目。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推理和预测,从而猜测不熟悉单词的词义,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讲解,把给定的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教授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就学生而言,这些材料的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这样可以用相互讨论的方法,经过彼此交流后进行阅读文章,借鉴对方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形成一种逻辑关系,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二是学生们不熟悉的话题,教师们可以通过事先补充、展示图片、运用PPT等多种途径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对该文化背景知识的思想意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上,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但更多的还是靠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从中获取不同类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查阅一些资料,不仅使学生获得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五、 文化背景知识在写作练习中的渗透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对一个命题的写作过程,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综合运用英语词汇、语法等因素的创作过程。虽然英语写作练习主要侧重写作技巧的训练,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作支撑,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内涵,显示不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只是简单词句的拼凑。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传授写作技巧同时,还要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如果某些写作材料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则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写作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积累,要借助自己的认知器官去感受、归纳、总结,不仅仅从阅读书籍、杂志和收看电视节目中获得,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生活经验,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总之,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是教师提高写作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文化背景知识,恰当地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白莉.背景知识、语境与听力教学.考试周刊,2010(17).
[5] 易军宜.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宜春学院学报,2008(S1).
[6] 滕芳梅.充分了解背景知识提高课文理解效果.考试(高考英语版),2008(Z6).
[7] 于书林,黄建滨.背景知识与写作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 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