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途径

2012-12-29 00:00:00李丽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1期


  一、 引言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感召下,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被重视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目标上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意指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环境影响而学习到的计划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念、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态度等。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2.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从存在形式来讲,隐性课程集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于一体;
  (2)从影响角度来讲,隐性课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
  (3)从内容构成来讲,隐性课程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有机融合;
  (4)从作用机理来讲,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从行为目标来讲,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3.隐性课程开发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得以日益凸显,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所彰显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仅靠单一的显性课程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发了对隐性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思考与研究。隐性课程包含着构成非教学主体内容的各种相关要素,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动机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规范与导向,是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意识品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为依据而开展的,是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对社会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与优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精髓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而得到有机的传承。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内驱,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需的原动力。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实质决定了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基于内在的影响与熏陶基础上的“唤醒效应”与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为实现学生健康自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隐性课程不具备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意识由自觉接受与自主抵触两方面构成。自主抵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建立的主要诱因。而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培养与促进的功能,是有效消除学生自主抵触意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完善,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自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是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基础。
  4.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隐性课程通过自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理念的培养,使之形成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并在其促进与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5.有效地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由于显性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意志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则存有一定的偏失。而隐性课程能够从各种角度、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在显性课程中无法实施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补充,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功能趋于完整性、一统性和实效性。
  四、 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
  体育隐性课程重视体育环境潜在作用,强调对学生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的开发,进而在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实现自我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地资源。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内容主体的显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间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就存在形式而言,隐性课程依附于显性课程,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开展来发挥其影响与熏陶的作用。因而,实现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势必会对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所显现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性练习,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形成情感与兴趣的互Qvyiu4g+2znojzEstSzb3hWLt0HpgO4rV6kZ5TmhhAM=动。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内涵,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管理,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呼应,进而构建起具有同步发展功能、相互促进作用的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品德以及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缺乏必要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热情形成严重的误导与制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引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本着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建设,是实现隐性课程有效开发,育人效应切实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姚蕾,等.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体育科学,2001(4).
  [5] 苏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3(7).
  (责任编辑 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