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1]因此,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积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决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际诉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同时,决定中还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3]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对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学校德育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反思。比如:德育的目标有些大而不当,远离生活实践,有些要求是想让学生成为“完人”。另外,德育的体系有些层次不清,设置混乱,以至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规范教育。还有德育的内容往往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偏离了学生成长的轨迹,造成了学校教育应试化、思想道德课堂化、思想教育说教化、教育内容虚空化,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因此,从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遵循中小学生个体的生活和成长轨迹的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是当前对中小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做好中小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
(1)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课堂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对此,笔者以为,首先在德育目标的构建上要遵循中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克服过分抽象、空洞和飘渺的内涵。其次,对于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并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以真实典型的故事来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情感才能共鸣。比如,小学生的培育重点可以是“讲常规、重养成、树理想、学做人”,中学生的培育重点可以是“讲诚信、重责任、显个性、有特长”。不同年级的行为习惯训练也应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应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而高年级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
(2)在积极丰富德育课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使德育课结合生态、生活等实际,把德育课变为指导中小学生做人做事、成人成才的课。中小学生德育课的目标主要是讲清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中学为例,中学生的政治课、班会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组织以“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恭心献给自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六心”教育活动,在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引导他们做一个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热爱自然、孝敬父母、自信自强的好青年。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及校园生态情况,结合开展生活德育或生态德育。生活德育即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人们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中有利的资源所进行的道德教育[4] 。生活德育存在于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这既是德育工作的灵魂,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生态德育,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培养人们对生态发展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而进行的教育[5]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社会的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德育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一起入手,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区及美好家庭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进而不断树立起生态道德观,把保护环境卫生的自主意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2.认真组织第二课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主渠道的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教育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主要是利用课外业余时间,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使其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专题报告会、座谈讨论会、各类竞赛、科技周、文化月活动等。以活动为平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广大中小学生得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据了解,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学习知识技能。杭州市第十一中学实施的“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清明前后扫墓、参观《永远的孟祥斌》展览、烈士遗物捐赠、瞻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爬山拉练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缅怀先烈”德育主题教育“重温先烈事迹,锻炼国格人格”的目标[6]。因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社会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教育作用,是广大中小学生德育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堂。
3.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改革教育方法,实施关怀式、说服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教师应该具有学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既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又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要从过去的“说教时代”走出来,进入“说服时代”,从空洞的说教走向体验和关怀,从重物性化转为重人性化。在过去多年的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播方面往往总是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即“我讲你听”,德育课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课也成为知识传授课,把道德标准当做书本知识一样来教授,忽视了中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轻视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广大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以学者推荐的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关怀模式理论和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关怀模式理论为代表,二者都是以人性的关怀为己任,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道德的基本要求。诺丁斯主张把关怀当做一切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潜在的主张是要以关怀的价值取向取代说教,主张培养学生有关怀的态度,并且能够现实地生活在关怀的社会情境中,关怀的关系比个人的关怀能力更重要。而麦克菲尔虽然也重视对关怀能力的培养,但其关怀能力的培养是使其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7]。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笔者以为首先应克服空洞的说教,可以采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情感式教育法。可以采用故事法,对学生以鲜活典型事例的讲解,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修身自律法。也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组织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的讨论式教学法。另外,还有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情感、思想及精神等方面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法,以及实施知行合一,寓教育于管理、文化活动之中的实践教学法等。实施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教育管理部门评价教师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除了考核其知识、技能的传授情况,还应考核育人资源的挖掘,以及育人功能的发挥。
4.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学校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等[8],学校等各级组织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广大中小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中小学生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及公共道德准则,掌握劳动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及思想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开辟新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给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对学校来说,应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教育的形式和规律,加强网络建设。一是要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二是要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互动的网络体系,形成一个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网络互动,提高网络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6.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起到全员及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既要注重对广大中小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更要注重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在每年部署学校工作时,要把德育、智育、体育及管理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肯定学生的主流与进步,取消对中小学生只以考试分数进行排名的做法。在全体教职员工中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其实施教育。从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教师、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要分别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因此,班主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班级工作的各个环节,不管是进行常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不管是对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不管是面对全体学生,还是针对个别学生都应体现关爱、引导、理解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看,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到各个方面,做到入眼、入心、入脑,全方位促进中小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3).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1).
[4] 丁飞标,郑国民.构建”生活德育”新体系的思考和实践.教学与管理,2011(7).
[5] 李勇,韩兰娟,周谊.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与改进.教学与管理,2011(1).
[6] 缪启月,基于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创新——以杭州市十一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例.教学与管理,2011(8).
[7] 黄亮,冯泽明.积极关怀模式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0(1).
[8]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3).
(责任编辑 张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