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与姚明
主持:闾丘露薇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伦敦奥运已落下了帷幕。虽然关于奥运的新闻终于可以不用再占据媒体那么多的版面了,但是每一届奥运,准确地说是每一次的比赛,总有一些运动员会给人留下印象,尤其是真正喜爱观看体育比赛的人。
有些运动员,再怎样引起争议,都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就好像刘翔。刘翔受伤后说,下一届奥运会还要回来。很多人批评他,但我觉得,刘翔想重回奥运赛场,可以理解。毕竟对于运动员来说,竞赛就是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如果他的这个决定,是出于自己的喜好,那应当获得尊重。只是很可惜,刘翔的选择权并不大,四年之后是不是能够出现在奥运赛场,不是他个人想不想的问题,甚至现在,他是不是能够继续当一个田径运动员,也应该已经不是他想不想的那样简单。
中国的运动员注定要承担很多,因为他们是国家投资、用纳税人的钱培养的,运动已经不再是他们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那样简单,能不能够比赛,也因此不是那样单纯。即便拥有商业广告价值,拥有名声,同样也不都是属于自己。当然,这也没错,他们是国家财产,是纳税人的共同财产。
不太好听?但这是事实。很多人把刘翔和姚明进行比较,在我看来对刘翔不公平,就好像把一家国有企业和一家外资企业放在一起,体制不同,所有权不同。
最后八卦一句,听同行抱怨,和姚明比较,刘翔很大牌。嗯,做人这一点,不管怎样,还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不然,被人遗忘的滋味,会格外难受。
美国的“虎妈”现象
自从“虎妈”蔡美儿的育女经在美国出版以后,就经常有人问我:“你是虎妈吗?”多数时候,我都会答:“绝对不是,而且这和我属龙无关。”在美国,对“你是虎妈吗”很关心的人很多,体现了美国中产阶级对教育的忧虑。
在美国经济增长自金融危机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孩子的教育成为中产阶级一个揪心的问题。如果你处在美国的底层,譬如占20%人口的低收入阶层,即使你知道教育非常重要,但由于没有太多的资源,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只能完全依赖于国家和社会。如果你属于上面的10%阶层,也不用担心教育问题,而且孩子的未来在更大程度上和“爸爸是谁”非常有关系。中产阶层则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最为关心,因为这个阶层的人,既要求孩子有个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做些投资。
在贫富分化加剧和几十年来忽视了公共教育投资的美国社会,中产阶层越来越感到需要自己上阵给孩子拼教育,连这儿的相声演员都调侃说,许多美国人现在是脏活累活不愿干,高技术活又干不了。当然也有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产阶层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投票的政治力量要求政府增加对公共教育的投入,等到哪一天,我们也许能理解为什么中产阶层没有要求增加政府投入,而是在做很多个人的投入,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美国人的竞争压力尽管没有中国高考式的万人挤独木桥那么大,但至少已大到让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感兴趣。
“虎妈”的育女经,正是在西方开始想象中国式教育是不是比西方教育更优越的大背景下畅销的。但暂且不用提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有多少中国传统教育的成分,单以她一个人的育儿经历来判断中国式教育和西方教育孰优孰劣,就未免以偏概全了。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不必对“出口转内销”的“虎妈教育”抱以太浪漫的想象。(旅美学者 任丽